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省心的选择!—— 无忧期刊网
帮助中心
期刊发表
您的位置: 主页 > 论文范文 > 电子论文 > 正文

以工学结合为导向构建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体系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09-25 22:32人气:

以工学结合为导向构建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体系
李丽
论文摘要: 中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体现了就业导向、职业能力的特征,决定了重点建设在于按培养目标构建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按岗位能力确定校企合作的梯进式实践体系,两大体系必须围绕工学结合的理念和方式进行运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
【关键词】 中职教育;能力本位;工学结合;教学体系
“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这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的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这一教育模式的改革要求职业教育在时间上、空间上、内涵上都进行扩展,相应地必须对原有的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全方位的修改才能适应并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才能使职业教育真正实现其改革的目标。

职业能力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第一线的中等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应用性人才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所以教育的重点是构建以职业能力为轴心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结构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的落实。职业能力是以市场和社会相关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为依据,以实际工作流程的操作能力为培养重点,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情景构建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

工学结合是培养中职人才的必需途径

 计算机专业的中职人才的职业性、能力性决定了其教育特点:一是理论与技能并重;二是注重实用性应用性;三是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的岗位;四是注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这些特点决定了依靠传统的、单一的、学院封闭式教育是不可能达到的,而只有到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实习,才能较好地达到中职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当今社会,中职院校应该首先面对现实,立足实际,从打造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入手,使学生真正掌握本专业需要的基本技术能力,花大力气,建立自己强大的、与企业社会接近的、满足学生实习实训要求的校内基地。也就是说,教会学生工作的本领和能力,亦即校内的工学结合。其次,想方设法,力所能及,力求实效,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

按培养目标构建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为达到培养目标,培养模式遵循“就业导向、能力为本”的原则,以教学内容理论适中、实践环节技能加强为核心内容,构建适应中职教育“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重点在公共基础模块和职业专业技能模块二方面,校企共育、教训融合,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
计算机已经不单纯是一个简单的基础学科,他有着很多专业性能很强的专业方向,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社会的需求,学生自身的特点及要求,将学生按照培养方向进行模块培养。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上机实训为主线,实训课只是作为验证课堂内容及教学效果的手段,而很少涉及到与未来工作岗位相关的更深层次的应用;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最明显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工与学交替进行,以课堂讲授—上机实训—岗位实训这一模块化教学过程为主线,注重的是对学生的技能培养。
在计算机各相关专业的主干课教学中,我们将课程分为专业理论模块和专业实训模块,并与工学结合模式的工、学两个阶段的特点相对应,对教学组织和方法作了改进。我们将课程重新组织,理论模块采用实例教学法,实践模块采用项目教学法。

按岗位能力确定校企合作的实践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为主线,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基本操作技能、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为主要目标。着重体现以下四个改变:
1.变单一的由学校培养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从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等与合作的企业紧密配合,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制定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特色明显的实施方案,共同完成培养目标。
2.变实践教学为理论服务的验证教育为按照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
3.变单一的技能培训为生产情景实训。从企业环境熏陶与体验到基本技能训练、再到计算机相关专业网页设计、后台维护等实习都离不开企业平台,由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4.变单一的课堂教学为学、做一体化的“理论—实践—技能”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推行手脑并用、学做一体、问题导入等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让学生参与产品设计及制作过程,将课堂与商业运作合二为一,针对实际设计任务讨论解决方案,并在工作间呢现场参与设计,形成不同要求的作品设计制作效果的直观比较和认识,有效培养学生的网页设计能力。
五、建立良好的工学结合运行保障机制
   良好的教学保障体系是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保证。建立以强化实践性学习的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基地,提供真实的工作实践环境,这是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最有效的途径。校内实训基地实行开放管理。校内实训基地实行开放式管理(校外实训期间是8小时以外),学生自由选择时间段进行实训、自主设计技能训练项目、创新能力训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技能实训环境。围绕上述目标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方式,使之与创新教育、轮作式等要求相适应。将企业文化嵌入教学过程,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把企业的生产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大背景,在具有浓厚企业气息的教学环境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使学生直接接受企业文化熏陶,采取系列措施激活教与学的潜能,使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满自觉性、积极性、自信地投入学习,明显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1]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与教育,2007,(3).[2]岳芩水.论高职教育办学突出产学结合[J].中国成人教育,2008,(1).[3]耿金岭.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几个热点问题的冷思考[J].中国职业与教育, 2007,(2).[4]侯会喜.对高职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机械职业教育,2008,(3).[5]朱蓉.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与教育,2007,(10).
 

在线客服:

无忧期刊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专业发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