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省心的选择!—— 无忧期刊网
帮助中心
期刊发表
您的位置: 主页 > 论文范文 > 理工论文 > 正文

分析如何解决消防水系统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09-25 22:09人气:

  摘要:本文针对在建筑消防系统的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一些认真的分析,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如何在消防系统的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的相应对策,为大家提供参考。

  关键词:消防系统 消火栓 给水系统 对策

  一、在消防系统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1、在消防给水管网方面:

  (1)消防给水管网试压工作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施工方案以及规范要求。管网的试压工作由试漏检修和强度试验两个步骤组成。试漏工作要在常压的状态下进行,而强度试验要分别在工作压力和试验压力两种形式下进行。在一些工地常常存在只对管网进行相应的试漏试验但是相应的试验压力不能满足相应的设计和规范 的要求,这为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了相应的隐患。按照相关规范的具体要求,在进行管网安装完毕之后,要及时进行强度试验和密闭性试验。对于生活给水以及消防给水管道,试验压力要达到管道工作压力的1.5倍左右,并且不能低于0.6MPa。强度试验时要给管网施加相应的实验压力,工作时间要持续约10min,相应的压力降要小于0.05MPa时,证明为合格。然后将相应的试验压力缓慢降低到工作压力,检查后证明无渗漏,则证明试验合格。对于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当设计工作压力小于等于1.0MPa时,水压的强度试验压力要达到设计工作压力的1.5倍,同时要大于1.4MPa;而当设计压力大于1.0MPa时,水压强度的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提高0.4MPa。进行水压强度试验时,要将管网在相应的实验压力下稳定工作约30min,当压力降小于0.05MPa时表示系统合格。水压严密性试验要在进行水压强度试验以及进行管网冲洗合格之后进行实验,采用的试验压力选用相应的设计工作压力,稳定压力工作24h后,结果无泄漏即证明实验合格。

  (2)在现实中,许多工程会将塑料给水管道用作相应的消防给水管道,或者会在在建筑物内,将塑料给水管道与消防给水管道进行相连。然而塑料管道在受到高温时相应的强度会降低,当发生火灾时,极易损坏相应的管道,这样会降低输送消防用水的效果,无法对初期的火灾进行及时控制和扑灭。然而当将塑料给水管道与相应的消防给水管道进行连接时,当火灾发生时,会对塑料管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同时还极易造成泄漏现象,因此不能充分保证相应的消防流量,同时满足相应的水压的需要。因此要按照相应的规范要求,在消防给水系统中一致使用钢管作为消防管道。

  2、在室内、外消火栓系统方面:

  (1)室内消火栓的安装以及消防栓的压力不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一方面在有些砖墙没有在暗敷有消火栓箱的洞口上部设置相应的过梁,当受到相应的荷载作用时,箱体会发生相应的变形,极易导致箱门开启不灵的现象。另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相应的施工人员随意对消火栓箱底预留孔位置进行改变,气焊割孔,这样容易导致消火栓进行安装之后,栓口的出水方向不能够与墙面成90°的角度,这样容易造成消防水带不能很好安装在消火栓上或者出现水带的弯折进而影响相应的出水量。最后一方面对于那些建筑面积较大、结构功能较为复杂的建筑物,可能在满足最不利点消火栓的水压要求时,忽视了对次不利点消火栓的相应水压要求。因此为了充分增强此类建筑物的消防给水能力,应该同时对最不利点消火栓水压要求与次不利点消火栓水压要求进行考虑。

  (2)在安装相应的地下式水泵接合器以及地下式室外消火栓的过程中,没有能够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图集进行设备的安装,例如在当地冻土层以下位置以及室外消火栓栓体位置上没有能够安装相应的泄水阀。此外在现场施工过程中,相应的施工人员极其容易将地下式水泵接合器与地下式室外消火栓的概念产生混淆,这样就可能造成两种功能作用不同的设施出现相反安装或者重复安装的现象。

  (3)消火栓箱与其附件出现相应的问题。一是消火栓箱在二次装修的过程中被相应的装饰物遮掩,在箱门四周使用的装修材料的颜色不能与箱门的颜色进行明显的区分;二是施工时,消防水带与接口扎接较为随意,没有在接口处安装相应的卡簧,因而在试水时容易引发接口和水带脱落的现象。

  3、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方面:

  (1)根据相关的规范和要求:在进行管网安装时,管子公称直径≤100mm时,管道进行螺纹连接,当管子公称直径>100mm时,采用焊接或法兰连接等方式进行管道连接,当管子的公称直径≥50mm时,在每段配水干管或者配水管设置不小于1个的防晃支架;当管道发小于生方向改变时,防晃支架的数量适当增加。在实际工程中,为了方便施工,对于公称直径<100mm的管道采用焊接连接,大部分位置不进行防晃支架的安装。

  (2)感温喷头的位置与周围物体之间的距离不能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在发生火灾时,如果喷头的位置与楼板相距太远,感温元件就不能及时发生相应的动作,会对喷水时间产生延误,间接的助长了火势蔓延的速度;当喷头位置距离周围物体较近时,会导致消防用水不能很好的进行喷洒,不能很好的消除相应的隐患。

  (3)在设计时,考虑不够周详,在部分工程喷淋系统没有进行相应末端试水装置的设置,有些工程喷淋系统的末端试水装置在公共走廊处进行安装,在附近没有相应的排水管或者地漏,极易造成在进行监督检查时不能进行试压试验或者在试压试验过程中不能将流出的水及时通过排水系统进行排走。

  (4)当通风管道的宽度>1.2米时,喷头没有在通风管腹面以下位置进行布置安装,在进行涂刷和粉饰天花时,将涂料喷洒在喷头位置上。当火灾发生时,系统不能进行及时发生动作反应。

  (5)水力警铃未设置在公共通道或者时值班室的外墙上。当使用场所发生相应火灾时,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所发生的相应报警声响不能够及时被值班人员或者保护场所内的其他人员发现,会进而贻误了灭火的最好时机,进而会造成不必要财产损失以及人员伤亡,当火灾扑灭后如果不能有效关闭相应的水源控制阀会进而给平时的维修检查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

  (6)屋顶消防水箱的安装不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施工时经常无法满足消防水箱达到储存10min消防用水量的相关规范要求。另外随意改变消防给水管的位置,没有很好的设置逆止阀,会造成火灾发生时水箱不能及时进行供水的现象。

  二、存在问题的根源

  1、相应的施工队伍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施工过程中只注重经济效益,忽略了对于消防设施的监测。

  2、有关单位对消防管理工作的意识较为薄弱、思想上麻痹大意。

  3、管材和设备的质量良莠不齐。

  4、建筑消防设施安装的设计、施工以及验收规范没有得到很好实施。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建筑工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要及时对建筑工程消防设施的施工过程进行追踪,杜绝发生不按相应的技术规范以及施工图纸进行施工、降低相关的技术标准、改变有关的消防设计等现象的发生。同时还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严格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减少先天火灾隐患的产生。同时还要对建设单位进行严格的督促,保证施工过程能够严格履行相应的安全生产职责。此外还要严格把关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以及工程监理的各个环节,确保工程的安全,消除各类事故发生的隐患。一是利用相应的传媒手段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人们对于消防工作的重视程度;二是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及协作,杜绝建设单位不报审、不验收等违法现象的发生。三是对相关的负责人时时举办相应的消防知识培训班,强化相关人员的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使其你能够明确对自身的职责进行明确,从思想上重视起消防工作。

  2、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消防工程施工现场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对于那些建筑安全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不能很好的落实建筑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筑施工安装不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相关的监督人员职责不明确等众多问题,发现一起,就及时进行查处,这样能够彻底扭转施工过程中管理不严的现象。同时还要加大相应的执法力度,对施工现场实行严管重罚,对于那些不按照图纸施工、擅自改变相应的建筑结构以及消防设施的现象要进行严格的查处,责令施工方限期改正。对于通过验收的建筑工程,要做好消防监督的日常检查,如有发现设施以及器材损坏的现象,要及时督促有关单位进行整改。

  3、加强相应检验中介机构的发展以及对于各项消防产品的检验工作。在进行建筑物消防设施在工程竣工验收时,需要加强相关的消防设施检验中介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在进行竣工验收时可以依靠中介机构科学的技术手段以及先进的检验设备对建筑物进行全方位、科学的检测工作,同时出具有关的检验报告。另外,在工程中使用的消防产品,必须提供相应的质量检测报告。

  4、加强对现场施工人员的培训,具体培训内容包括安全生产的技术标准、施工现场的安全操作等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建筑工地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同时还要加大对于安全防护工作的投入,使施工人员能够在思想加强重视。此外,还要在行动上对施工作业程序进行规范,使施工人员能够严格按照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四、结束语

  随着建筑工程消防技术有关法律、法规的不断规范,人们的消防法律意识的也在日益增强,随着新型消防给水管道材料的不断应用以及相关生产工艺和消防设施设备的不断改进,我们应该对施工安装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进而不断对安装工艺水平进行完善,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抗御火灾的能力,力求为社会提供功能较为齐全、安全较为可靠、美观实用的建筑精品。

  【参考文献】

  [1]王文青.浅谈建筑消防设施施工的若干问题剖析[J].甘肃科技,2006,22(10):182-184.

  [2]容康松.建筑消防设施设计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四川建材,2007,(1):210-211.

在线客服:

无忧期刊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专业发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