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省心的选择!—— 无忧期刊网
帮助中心
期刊发表
您的位置: 主页 > 论文范文 > 农业论文 > 正文

仔猪副伤寒的发生与防治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09-25 22:47人气:

  论文导读::仔猪副伤寒的发生与防治,农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仔猪副伤寒的发生与防治

  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又称猪沙门氏菌病. 急性者为坏死性肠炎,有时发生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给养猪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给公共卫生也带来较大的危害。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仔猪生产的传染病。临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母猪发生流产。坚持“预防为主”,不断改革和强化仔猪副伤寒的预防措施,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

  一、病原体

  各国、各地分离的猪沙门氏菌病病原体血清型很不一致, 其中主要有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 此外,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俾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等也常引起本病的发生。

  二、传染源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从粪便、尿液、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及羊水等排出大量的病菌。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还可以通过交配或人工授精等途径发生感染。由于沙门氏菌的菌型很多,并且几乎温血动物均能受到感染,因此病菌分布面很广,能从各种途径传入猪群。

  二、症状

  急性型(败血型):仔猪发病初期多为急性,体温升至 41 ℃ 以上,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喜藏于垫草内农业论文,寒颤,鼻、眼有粘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排出淡黄色恶臭的稀粪,但有时不见腹泻。在鼻端、耳、颈、腹部及四肢内侧皮肤上出现紫斑,此时病猪迅速消瘦,行走不稳,呼吸困难,衰竭而死亡论文提纲怎么写。病程 3~5 天,死亡居多。

  慢性型:病猪主要症状是下痢,粪便呈粥状或水样,灰白、黄绿、黄褐、灰绿或污黑色,恶臭,有时混有血.液。严重时肛门失禁,在吃食、躺卧、起立或行走时都可出现拉稀,使尾部及整个后躯粘污,有时便秘与下痢交替进行,有的病猪还发生肺炎、咳嗽和呼吸加快,体温稍高或正常,后期食欲废绝,喜喝污水。有的病猪皮肤上出现湿疹样变化,由于长时间持续下痢,病猪日渐消瘦、衰弱,被毛粗乱无光,行走摇晃,最后衰竭而死,病程多在半个月以上,有的甚至长达 2 个月。不死的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僵猪”。

  三、病理变化

  急性败血型:体表皮肤有紫红色斑,全身粘膜、浆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脾脏肿人,呈紫色,韧度增加,触之如橡皮样感觉,脾脏不软化。有的肠系膜淋巴结呈条索样肿大,切而多汁潮红,肝、肾充血和出血农业论文,胃肠粘膜卡他性炎。

  慢性型:身体消瘦,有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在盲肠、结肠、回肠末段、粘膜上附有单个或弥漫性的灰黄色或黄褐色不易剥离的糠鼓样痴状物。肠系膜淋巴结呈索状肿大,切面灰白色或干酷样坏死。脾脏肿大,多数病例肝脏可见灰白色或灰黄色针尖、针头至粟粒大的坏死灶。有时并发感染还出现肺炎、咳嗽等症状。

  四、鉴别诊断

  仔猪副伤寒与猪瘟很相似,有时难以区别,两者不同之处是:猪瘟不论大小猪只均可发生,用猪瘟兔化弱毒苗免疫后则不再发生;而副伤寒只发生于 1~4 月龄仔猪,往往通过实质器官可分离到沙门氏菌。在症状及病理变化中,猪全身充血和出血较明显,全身淋巴结边缘出血似大理石样,肾、膀肤有出血点,脾脏有出血性梗塞,慢性猪瘟有钮扣状溃疡;而副伤寒则淋巴结成索状肿大,脾肿大似橡皮样,人肠肠壁增厚,出现大小不一的弥慢性溃疡。在发病后,仔猪副伤寒及时应用抗生素及磺胺治疗,能达到治愈目的;猪瘟则无法用抗生素治疗。

  五、防治措施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防止传染源传入,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对水、饲料等应严格按照兽医卫生规定管理。病猪和病死猪均不可宰食,以免污染环境并引起食物中毒。 被病菌污染的场地要全面彻底地消毒。

  1、免疫接种

  目前使用的主要有多价副伤寒灭活菌苗和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后者以氢氧化铝作佐剂,其免疫效果优于前者。现在多用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口服或肌肉注射。 出生后1 个月以上的哺乳健康仔猪均可使用。 本菌苗注射免疫时,有些猪只可能出现较大的反应。口服免疫时,应空腹喂苗,使每头猪均能吃到足够的菌苗, 菌苗的稀释和拌法要按规定执行,以免失效论文提纲怎么写。 如用本群或当地分离的菌株制成的自家灭活菌苗,其免疫效果更好。

  2、发病后处理措施

  ⑴隔离病猪,及时治疗。呋喃唑酮(痢特灵)、氯霉素、磺胺类药物,均可用于治疗。无论采用何法,都必须坚持改善饲养管理及卫生条件相结合,才能收到满意效果。

  ⑵圈舍要定期清扫、消毒,特别是饲槽要经常刷洗干净。粪便堆积发酵后利用。

  ⑶根据发病当时疫情的具本情况,必要时农业论文,对假定健康猪可在饲料中加入痢特灵或抗生素饲料进行预防。

  ⑷死猪应深埋,切不可食用,防止人发生中毒事故。

  3、药物治疗

  大批发病时,最好将分离的菌株作药敏试验,以选择最有效的药物。

  ⑴抗菌素疗法的首选药为氯霉素,其次为土霉素和新霉素。氯霉素、土霉素每天每千克体重60~100 毫克, 或新霉素每天每千克体重10~15 毫克,分2~3 次口服,连续用药4~6 天,其后剂量减半,继续用药7 天。

  ⑵磺胺类药物疗法,采用磺胺甲基异恶唑(SMZ)或磺胺嘧啶(SD) ,每千克体重20~40 毫克,加甲氧苄胺嘧啶(TMP) 每千克体重4~8毫克,混合后分成2 份,每天2 次,连用7 天。 或用复方新诺明(SMZ- TMP) 每千克体重70 毫克,首次加倍,连用4~7 天;3.呋喃类疗法是用呋喃唑酮每天每千克体重20~40 毫克,每天分2 次喂服,连用7 天。

在线客服:

无忧期刊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专业发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