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省心的选择!—— 无忧期刊网
帮助中心
期刊发表
您的位置: 主页 > 论文范文 > 农业论文 > 正文

农业“蓝色粮仓”建设策略与保障论文发表服务网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09-25 22:47人气:

  摘 要:一亩“蓝色耕地”孕育十亩“谷粮”。随着人口与耕地矛盾的凸显,人们把解决粮食危机的目光转向了辽阔的海洋。推进“蓝色粮仓”建设,对于缓解食品供给矛盾,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蓝色粮仓;海产品;空间拓展;科技支撑,省级农业论文代发

  我国幅员辽阔,又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的生产及储存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中国近五十年来大量出土的文物和历史考证,中国原始农业启蒙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发展于新时期时代(距今约一万年左右)。而粮食的储藏是农业栽培的继续,储藏技术是伴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发展的。进入新时期时代以后,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粮食出现了剩余,才逐渐由粮食加工发展到储藏。而粮仓是粮食储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蓝色粮仓在实践中,应遵循“空间拓展”战略、海域利用效率提升战略、价值链延伸战略、内涵式发展战略、科技支撑强化战略等五大推进策略;并从保障基本的养殖水域和滩涂、健全财政扶持和投融资机制、加大海洋渔业研发力度、强化海产品市场建设、提高海产品安全水平、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等方面入手,强化“蓝色粮仓”建设的保障体系。

  海洋是资源的宝库和人类食品的重要来源。面对人地矛盾的日益突出和人们膳食结构的不断改善,我国粮食安全压力长期存在。相对陆地农牧业而言,“蓝色粮仓”建设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特点,还能为人类提供更加优质、健康、安全的海洋动植物蛋白。

  本篇论文发表在《现代农业科技》 杂志于1972年创刊,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优秀农业技术研究性期刊,每月10日、20日出版,大16开,彩色四封。

  因此,在重视陆地农牧业发展的同时,更应重视对海域、沿海滩涂和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将广阔的海域和沿海滩涂建成人类粮食储备的“新大陆”,“海陆并进”构建我国大粮食安全体系。目前,我国“蓝色粮仓”建设受近岸海域养殖空间日益减少、海洋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海洋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不足、海域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偏低和关联产业发展滞后等诸多问题的制约。为此,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策略,采取完善的保障措施,以推进“蓝色粮仓”的顺利建设。本文主要结合青岛市实际对此进行探讨。

  一、推进“蓝色粮仓”建设的策略选择

  (一)“空间拓展”战略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拓展海洋渔业发展空间,充分发掘海洋资源潜力,为“蓝色粮仓”建设寻找更多更大的仓储空间。

  地上粮仓年代最早是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杆栏式”粮仓,仓中还盛有稻谷,据考证距今已有七千年,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规模较大、年代较早的地上粮仓当数甘肃省大方盘城发掘的“大方盘”粮仓。

  1、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实现由近海渔业向深海远洋渔业的拓展。青岛市远洋捕捞目前仍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远洋渔船装备水平比较差,且大部分远洋渔船严重老化,多数由近海捕捞渔船改造而成,作业效率低、辐射范围小、安全性能差。加上作业人员远洋捕捞技术欠缺,使全市远洋渔业发展速度和规模受到了严重制约。

  第一,加大深水网箱集约化养殖技术研究。加大深水网箱养殖配套设施、材料研究与开发力度,如开发配套的养殖设施,包括网衣水下清洗技术及设备、防鲨鱼网片张紧结构、夜间警示器系统、鱼类起捕设备、网箱养殖监测系统等。

  [4]科学筛选养殖品种,突破相应的苗种培育技术和饲料加工技术。同时,建立深水网箱养殖产业示范区,指导地区性深水网箱养殖的发展。

  第二,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在育种、育苗、新品种开发、养殖技术、网箱制作技术、饲料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经验,推动深水网箱养殖从离岸管理转向陆基管理或海洋平台管理及自动控制系统管理。

  (二)海域利用效率提升战略

  在出土的冥器中除了平房仓还有楼房仓、圆仓等,这些冥器中的粮仓,多为陶制,也有木制的。陶制粮仓,绝大多数系汉代文物,出土地多在北方各地。木制的冥器粮仓较少。多年来出土的冥器粮仓除制作材料及形状不同外,绝大多数均有完整的门窗、通气孔、出粮口、防鼠结构、防潮结构等。另外,在一些出土的石刻或砖刻上也发现过一些粮仓造型。

  在控制风险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高密度养殖技术,大力培育和引进养殖新品种,改善和优化海水养殖业的整体结构,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促进传统的分散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的基地养殖转变,提高海域利用效率。

  1、重点实施和扶持传统低效养殖池塘的标准化改造,逐步淘汰落后的养殖技术和工艺,降低资源消耗,增加产出和效益。倡导和鼓励间养、轮养、套养和混养等生态养殖模式,逐步推广采用养殖互净清洁生产工艺,交叉利用可再生资源,使单纯的终端污染控制转向养殖全过程的污染控制和污染源的再利用,减少海水养殖自身产生的污染物总量,保持海水养殖生产的良性循环,提高水域的利用效率。

  2、加快循环水养殖和工厂化养殖模式的推广。

  积极推动循环水设施投入和研发投入,吸引非渔业企业进入设备研发领域,为渔业设施现代化服务。

  鼓励现有的养殖企业向现代化养殖企业转变,从传统养殖方式向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养殖方式转变,在政策、财政、信息服务上给予大力扶持。

  3、积极推动养殖结构的调整。通过对现有海水增养殖品种的改良,潜在经济养殖生物种类的开发以及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优良生物品种的引进,建设种质资源保护区及基地,推动海水增养殖生物品种的数量和质量实现新的飞跃。

  (三)价值链延伸战略

  通过延伸价值链,提高附加值,为“蓝色粮仓”提供丰富多样的食品供应,满足居民的多层次物质需求。

  1、大力发展海产品加工业。海产品加工业是渔业价值链的重要环节,是渔业生产的纵向延伸,是海产品增值的主要支撑,也是“蓝色粮仓”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把做大做强海产品加工业视为“蓝色粮仓”建设的重要任务,努力改变全市海产品加工空间发展失衡的状况,尽快扭转部分区市海产品加工相对滞后的状态,以适应广大居民日益提升的消费结构。依托青岛市藻类、鱼类和海参加工龙头企业,实施产业化经营和品牌经营战略,实现加工产品品种规格系列化,推动海产品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打造国内外知名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

  在海产品加工种类方面,根据行业特点,立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开发和生产适应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海产品。在继续做强红岛现代远洋海产品加工基地,扩大对亚洲周边国家及欧美市场的出口的同时,突出发展优质传统加工品、保健食品、罐头制品、海洋植物加工品及综合利用制品。另外,还要加强低值海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开发合成海产食品,新型海产饮料食品和调味品,以及具有美容功效的海产食品,丰富海产品品种结构。

  2、积极发展休闲渔业。依托青岛港口区、海洋保护区、渔港及旅游区和部分海岛,通过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渔人码头和海鲜大排档,将旅游观光、餐饮、垂钓等休闲渔业与现代渔业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促进海洋渔业结构的优化。

  (四)内涵式发展战略

  依靠科技进步,以养殖品种优化和养殖方式升级为主要切入点,促使海洋渔业向集约化、高资源利用率转变,推动海洋渔业内涵式发展。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发新品种、新技术,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增加名特优新品种的养殖比例,提高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根据不同海区特点和资源优势,适应市场变化和发展要求,鼓励和引导企业科学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建立健全原良种体系,促进养殖结构合理化。以原良种场建设为总抓手,通过引进优良原种,加快传统养殖品种的提纯复壮和更新换代。加大主导品种、优势品种、名贵品种的苗种繁育和亲种储备力度及其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良种新品种、新技术的覆盖率。

  2、积极改善养殖方式,提高技术水平。通过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和推广,提高渔业科技水平。转变目前大部分海域单一化养殖生产模式,推广养殖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多营养级立体养殖模式和综合养殖模式,促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推进“蓝色粮仓”建设的主要保障措施基于海洋渔业发展的实际,从保障基本的养殖水域和滩涂、健全财政扶持和投融资机制、加大海洋渔业研发力度、强化海产品市场建设、提高海产品安全水平、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等方面入手,构建“蓝色粮仓”建设的保障体系。

  保障基本的养殖水域和滩涂如同陆地农业的耕地一样,海域和沿海滩涂是渔业的基本生产资料。因此,确保基本的养殖水域和滩涂,保障海洋渔业发展的自然空间,是构建“蓝色粮仓”的基本物质前提。

  1、科学制定养殖水域规划。尽快扭转近海建设无序、严重挤占养殖水域的混乱局面,保证基本的养殖水域。借鉴陆地农业基本农田“红线”和城市“绿线”的管理模式,划定“蓝色粮仓”用地(海)保护线,建立渔业养殖基本保护区,不得随意改变养殖保护区的海域使用用途。结合沿海区市的实际,合理划分海域和滩涂类型,进行分类管理,确定宜鱼、宜贝、宜虾或宜藻等的具体功能对于规划中属于旅游岸线的海域,允许适度发展藻类和底播养殖等有固碳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的养殖模式,实现海域立体化、兼容性开发利用。

  2、科学进行海洋功能区域划分。按照《中国浅海滩涂渔业区划》、《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待批)的要求,加快海洋功能分区规划的实施速度和质量。除港口建设外,应严格禁止各种名目的围填海。严格控制沿海房地产开发,禁止污染性工业项目占用沿海滩涂。统筹航运、旅游、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区、陆上排污区、特殊用海区、工业区、特殊工程预留区和海洋保护区的建设,留足养殖水域和滩涂。

  注:本文受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重点研究课题“青岛市蓝色粮仓构建问题研究”(青发改蓝办2011012)资助。

  地下粮仓是从地下窑发展起来的。从汉代在北方地区开始采用,到隋唐时期有了很大发展,地下仓的形状主要有方仓和圆仓两种。河南洛阳曾发掘过汉代及隋唐时期的地下方仓及地下圆仓,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隋唐时期的含嘉仓,仓区东西长612米,南北宽750米,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共有地下圆仓259个,仓型是口大底小,大的口径达18米,小者口径为8米,仓深最大为10米,最浅为6米。仓身的结构非常讲究,土坑挖好后,先用柴火将四壁烧烤,以干燥土壁,然后再铺上草束、木板、苇席、谷糠等多种隔热防潮材料,以确保储粮安全;仓群规模宏大,仓体结构完善,说明当时的建仓技术已相当高。

  参考文献:

  [1]纂振奕,赵志宏,于志新.当前我国海洋捕捞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J].齐鲁渔业,2006,(7):53.

  [2]贺义雄,宋甜甜.我国近海捕捞业结构调整研究[J].海洋信息,2006,(2):11-12.

  [3]张桂通.当前我国海洋捕捞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及其对策[J].南海研究与开发,2001,(2):60-64.

  [4]郑国富,魏观渊.借鉴国外管理经验,实现抗风浪网箱养殖可持续发展[J].渔业现代化,2004,(3):29-30.

  [5]杨得前.我国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水产,2003,(4):3-5.

  [6]朱伟伟.关于构建我国大城市水产品市场体系的对策思考[J].现代农业,2009,(12):86-87

在线客服:

无忧期刊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专业发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