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省心的选择!—— 无忧期刊网
帮助中心
期刊发表
您的位置: 主页 > 论文范文 > 农业论文 > 正文

小麦生产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分析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日期:2021-01-08 09:02人气:
摘要:小麦是徽县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通过实施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在生产上取得了良好成效和工作经验,本文总结了适宜徽县小麦生产的模式与方法,同时也发现了影响小麦生产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麦;生产;成效;问题
 
徽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西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海拔704~2504m,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处在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盆地气候特征明显,年均温度12℃,无霜期220d,年均降雨量760mm,年均日照时数1721h,≥10℃有效积温3971.7℃。辖15个乡(镇)213个村914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8万人,总面积2722km2,耕地2.67万hm2。冬小麦是徽县主要粮食作物,分布范围广、栽培面积大,历年播种面积1.07万hm2以上,占粮食播种总面积的30%以上,小麦产量占粮食总产的50%左右。2019年徽县小麦面积1.12万hm2,总产6.18万t,平均产量5496kg/hm2。2020年徽县小麦面积0.95万hm2,总产5.27万t,平均产量5554.5kg/hm2。
 
1主要技术成果
 
1.1推广集成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实现节本增效
 
一是示范推广“药剂拌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融合防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徽县普及推广粉锈宁拌种技术,拌种率达到了100%。着力落实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绿色融合防控、高效节药植保机械等技术,提高喷药利用率,减少防治次数和农药用量,有效控制病虫草害发生。据调查测产,示范田平均产量达到5652kg/hm2。二是示范推广“豆麦轮作+抗条锈品种+药剂拌种+测土施肥(有机无机配方肥)+规范化播种+宽幅匀播+全程机械化+绿色融合防控”技术模式。开展豆麦轮作技术示范,实现了豆根固氮麦用、小麦秸秆豆用的良性循环。集中采购投放宽幅匀播机、各种类型喷雾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购置中型条播机,推广耕、种、管、收等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据调查,示范田平均产量达到6052.5kg/hm2,较对照田增产394.5kg/hm2,增产6.97%。三是示范推广“玉米(小麦)秸秆还田+腐熟剂+小麦”技术模式。在栗川、伏镇、泥阳、银杏、水阳、嘉陵等6镇完成玉米秸秆机械化腐熟还田示范0.36万hm2,最大程度减少秸秆焚烧,提高耕地有机质含量,为绿色小麦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基础。据调查,示范田平均产量达到6108kg/hm2,较对照田增产289.5kg/hm2,增产4.98%。四是示范推广“优质小麦+优质油菜间作”乡村旅游技术模式。在永宁、水阳、嘉陵、大河、伏镇、栗川等6镇沿国道316线、支伏公路、乡村道路和村社道路,建成以油菜种植为主、点缀种植小麦的观光旅游田园风光景点0.07万hm2,提高了农田的观赏性,吸引省内外游客来徽县观光旅游,壮大了乡村旅游产业。
 
1.2推广良种良法集成配套,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一是示范推广了兰天33号、兰天34号、兰天36号等一批兰天系列品种,天选54、天选63等天选系列品种和兰航选121、里289、伟隆169等优质、高产、抗性强的品种,做到了品种布局科学合理。二是围绕节肥、节药、省工,示范推广豆麦轮作、抗锈优质品种、测土配方施肥、规范化播种、防缠绕免耕微垄集雨栽培、宽幅匀播、冬春镇压、秸秆还田、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全程机械化等集成增产技术,良种良法集成配套率达到100%。
 
1.3加快良种繁育步伐,有效解决抗锈品种单一问题
 
采取“一镇一品”方式,从省内外科研单位引进一批小麦新品种,筛选出了适应广、抗锈强、品质优、产量高的小麦新品种。依托徽县华奥种业、陇南陇源种业、陇南金种子等企业,在伏镇、栗川、水阳、永宁等乡(镇)建立了小麦良种繁育示范基地0.14万hm2,年生产抗锈小麦良种800万kg,为徽县乃至陇南、天水等周边地区提供了充足的小麦新品种资源,极大地满足了广大群众对小麦良种的需求。
 
1.4示范推广规范化播种技术,提高小麦播种质量
 
根据不同小麦品种特性和种植区域,针对宽幅匀播机、防缠绕免耕播种一体机型号,确定适宜的播种量、播种期,完成宽幅匀播和防缠绕免耕小麦种植0.21万hm2。在川道河谷区,宽幅匀播机播种量控制在202.5~262.5kg/hm2,防缠绕免耕播种一体机播种量控制在210~225kg/hm2,播期为10月中旬至下旬。在浅山丘陵区,宽幅匀播机播种量控制在210~225kg/hm2,防缠绕免耕播种一体机播种量控制在225~240kg/hm2,播期为10月上旬至中旬。在小麦播种期,技术人员、农机手和农户通力协作,做到适期播种、合理密植、下籽均匀,杜绝漏播、重播,保证苗齐、苗匀、苗壮,为丰收打下了良好基础。
 
2社会效益
 
2.1实施科技增粮项目,带动小麦产业发展
 
以实施“冬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等重大科技项目为支撑,通过落实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增施商品有机肥等措施,耕地质量不断提升,实现了“藏粮于地”。通过新品种更换、农机农艺结合、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一系列综合集成增产措施的落实,实现了“藏粮于技”,促进了绿色生产,确保了安全生产。
 
2.2创新工作机制模式,促进推广与科研联姻
 
采取“科研院所+技术部门+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建基地+科技示范户”的运行模式,不断加强与甘肃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植保研究所、陕西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的协作交流,积极推广应用小麦兰天系列、天选系列、中麦175、伟隆169等新品种和宽幅匀播新技术,开展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粮油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试验研究,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调研服务指导,有力助推了徽县小麦生产提质增效。
 
2.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生产服务水平
 
采取“项目+技术+合作社+示范基地”的经营模式,培育扶持了徽县国兵农机农业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徽县伏镇华晟生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徽县顺旺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5个,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5个,共计30家,提高了小麦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促进了全县小麦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方面发展。2.4订单生产初具规模,粮食生产提档升级积极探索订单粮食生产模式,通过宣传引导,陇南金种子公司等企业规模流转土地,实施土地托管、作物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机械化收割、加工仓储、“粮食银行”等集约化经营,帮助农民增收获利,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改变了粮食种植模式,改变了粮食储存方式,改善了农民粮食消费质量,开启了粮食流通新业务。
 
2.5落实助农增收政策,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
 
通过实施小麦生产科技项目,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旱作农业补贴、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等优惠扶持政策,极大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3存在问题
 
在徽县县委、县政府、业务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全县农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小麦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小麦生产属于弱值产业,部分农民重视程度不高,生产投入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普及。二是在小麦播种期,徽县常遇连绵阴雨,导致宽幅匀播、防缠绕免耕、集雨保墒等小麦播种新技术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三是小麦条锈病普遍发生,直接影响着小麦产量,一般品种种植3~4年后常常表现抗锈性能丧失。四是受传统种植习惯影响,优良小麦品种主要通过农技部门项目实施推广以及民间自发兑换获得,优质专用型小麦种植面积较小,缺乏市场竞争力。五是全县小麦收购以家庭作坊收购为主,价格制定以粮贩为主,缺少大型粮食收购企业和小麦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农民多以小麦原粮出售,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
 
4生产建议
 
4.1全面落实小麦生产扶持政策
 
一是建议省上继续将徽县列为《冬小麦绿色高质高效项目实施》县,加大对徽县小麦生产的投入力度,实现小麦均衡增产增收。二是重点实施好《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项目》、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旱作农业补贴等优惠扶持政策,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切实做好全省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问题专项治理整改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深化专项治理成效,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给农民的实惠“不缩水”。努力提高种粮比较收益,切实调动和保护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
 
4.2持续抓好科技培训力度
 
围绕主导产业,重点针对精准扶贫、新型职业农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分类培训,宣讲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围绕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测土配方、秸秆还田、有机质提升、高效节水等技术,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的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民技术骨干和科技示范户,户均达到1名科技“明白人”。
 
4.3提高小麦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引导农民流转土地,组建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粮食规模经营水平。大力培育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加快推进粮食产业提质增效。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化服务队,开展机种机收、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
 
4.4加强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建设
 
当前徽县各乡(镇)均有农技站,但农技推广服务队伍相对比较薄弱。建议各乡(镇)配备2~3名农技推广人员,培养一批能吃苦、能钻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
 
4.5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一是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提高建设质量与水平。二是充分发挥粮食生产功能区作用,强化1.2万hm2粮食功能区管护,粮食生产功能区耕地原则上不能占用,严禁建设永久性建筑。
 
作者:雷琴妹 单位:甘肃省徽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在线客服:

无忧期刊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专业发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