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省心的选择!—— 无忧期刊网
帮助中心
期刊发表
您的位置: 主页 > 论文范文 > 医学论文 > 内科医学论文 > 正文

“辨构论治”理论指导颈椎病治疗概述

作者:忘忧期刊网 来源:文阅范文部 日期:2022-11-28 09:23人气:
摘    要:颈椎病发病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目前尚无根治之法,临床多以对症治疗为主,但由于治疗难度大,易反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辨构论治”由长春中医药大学齐伟教授首创,在中医“平衡观”理论、“辨证论治”理论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强调“以平为期”,以平衡作为最佳的治疗标准,体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对颈椎病的指导作用进行分析,为颈椎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辨构论治;颈椎病;痹证;
 
Overview of the Theory of "Differentiation Structure and Treatment”Guiding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LI Zhongming LIU Xintao LUQun LI Hai .
Changchun University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The incidence rat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is gradually increasing.At present,there is no radical cure,and the clinical treatment is mainly symptomatic.However,due to the difficulty of treatment and easy repetition,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is seriously affected.“Differentiation of structure and treatment” was initiated by Professor Qi Wei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balance concept”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t emphasizes “peace for a period” and takes balance as the best treatment standard,reflecting the guiding role of “bone is healthy,tendons are soft,and Qi and blood flow” in cervical spondylosis.It provides a new feasible scheme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Keyword:structure discrimination; cervical spondylopathy; Bizheng;
 
近年来颈椎病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具有年轻化趋势。调查发现,某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中,颈型颈椎病的发病率超过48.0%,其病因主要与缺乏运动、电子产品使用时间过长、熬夜、头颈部外伤、枕头高度、情绪不良等多种因素有关,是影响青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而本病位退行性病变,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有进一步增高趋势[1,2]。生理状态下,颈椎可以进行前屈、后伸、旋转、侧屈及耦合运动等,在神经的支配下,由肌肉发力而产生,整个颈椎处于一种静态稳定状态,平衡系统由椎骨、椎间盘、小关节和周围韧带等构成,颈椎病发病时,颈部肌肉长期处于收缩与拮抗的对立状态,随疾病进展,关节在长期应力过程中,出现无菌性炎症反应,发生颈椎失衡[3]。
 
目前,颈椎病的治疗缺乏特异性疗法,西医治疗以止痛药、运动疗法、牵引治疗、手术治疗等为主,中医药多以中药汤剂、推拿、拔罐、针灸等为主,均可以减轻症状,但由于本病存在关节失衡,目前难以根治,病情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5,6]。
 
“辨构论治”理论由长春中医药大学齐伟博士首创,是在中医“平衡观”理论、“辨证论治”理论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强调“以平为期”,洞悉颈痛的发病机制,找到颈部损伤的结构、失衡的结构及失衡的原因,并予以对标、对本、对因治疗的一种诊疗模式,以平衡作为最佳的治疗标准,包括辨构诊断和调衡治疗两方面,进一步体现“骨正筋肉,气血以流”的理论,在各种骨与关节疾病的治疗中获得了显著成效[7,8]。
 
“辨构论治”理论基本内容
齐伟教授指出,“辨构论治”是在“望、闻、问、切”中医四诊基础上,结合人体生物力学,分析人体软组织、脏器、骨骼等组织及器官力学状态,找出损伤的结构和根源,通过相应的手法纠正失衡的结构,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诊疗目的[9]。“辨构论治”可细分为“辨构”“论治”两部分。
 
“辨构”即找出疾病失衡根节所在,在探求生物力学失衡的手段方面,通过四诊合参,可结合现代医学影响技术,以症状为切入点,借助手法触诊、体征与检查,通过与影像诊断相结合,搜集患者局部、整体因素,病史结构、症状结构、体征结构、影响结构、根源结构,获得准确的病变部位,“辨构”与“辨证”相结合,辨清病因、病位、病性及其之间的复杂联系,辨明证型,是中医整体观念和平衡观念的体现[10]。
 
“论治”即临床治疗,即治疗过程,根据“辨构”找出关节失衡根节所在,采用综合的治疗方式,包括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同时予以积极的健康教育,恢复局部结构平衡、机体整体平衡、人与环境的平衡。到具体“论治”方式上,“辨构论治”以中医学“松筋、正骨、调衡”为主要步骤,通过作用于相关的肌肉、筋膜、关节,使之恢复至之前的平衡,即中医学所提倡的“阴阳平衡”观念,如相关研究表明,在“平衡”中医思想的指导下治疗,颈椎病患者在临床症状、疼痛等多方面获益更显著[11,12]。
 
“辨构论治”理论与颈椎病
1 “辨构”与颈椎病
1.1 “辨构”气血
颈椎病根据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痹证”范畴,中医学认为“不荣则痛”。本病的病因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劳逸不当有关。气和血是维持基本生命活动的两大精微物质,现代生活方式使颈部结构及周围肌肉、组织长期处于受压迫状态,颈部筋脉处于挛缩拘紧状态,长时间得不到气血津液濡养,导致局部气血不畅,筋脉失养,出现颈项酸痛、活动不利等,如《正体类要·序》记载:“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荣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而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可进一步加重机体不适,久之导致卫外不固,正气不足,更易为外邪所,气为阳,血为阴,导致气血阴阳失衡,进入病理状态[13,14]。随疾病进展,早期为外邪或长期姿势不良,营卫失司,气血津液不畅,筋脉失养,“辨构”为营卫不和;中期经脉痹阻日久,气血瘀滞,“辨构”为气血瘀滞;晚期局部筋肉、筋脉长期痉挛,缠绵不愈,“辨构”为气虚瘀血或气血两虚。
 
1.2 “辨构”筋骨
“辨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的思想,该理论最早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人身不离气血,气血与筋骨存在密切联系,筋骨广泛分布于人体内,筋骨功能正常离不开气血濡养。相关指南明确指出,颈椎病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相邻结构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并出现与影像学改变,其发生发展与颈椎相关肌肉、筋脉、周围组织密切相关[15]。颈部结构包括椎间盘、肌肉、肌腱、韧带、筋膜等,生理状态下,颈椎力学平衡由内源性和外源性共同维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平衡被打破,都可引发颈椎生物力学失衡,颈部长期处于不良姿势可导致周围肌肉韧带处于紧张状态,诱发软组织劳损,致使颈部软组织张力改变、生理曲度变化、活动度受限,最终导致颈椎病发生。中医认为“不通则痛”,颈部生理结构改变,导致局部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甚则血溢脉外,瘀血阻滞,气血不行,经筋阴阳稳态失衡[16,17]。“辨构”需了解颈部是否存在形态及结构异常,同时观察组织器官的结构空间力学状态,临床实践我们发现,颈椎病发病过程中早期主要为皮、肉损伤,筋膜挛缩,肌肉张力增高,骨性结构尚无明显改变;中期为筋、肉损伤,表现为肌肉、韧带的挛缩,肌纤维增粗,轻度骨质增生;晚期为筋、骨损伤,表现为肌肉、韧带硬化,严重的骨质增生和骨关节移位。同时,其发病过程遵循经筋力线上“点-线-面-体”的损伤过程,强调结构系统的力学效能及其稳定性[18,19]。
 
2 “论治”与颈椎病
结合上文对颈椎病“辨构”认知的结果,我们认为颈椎病多由气血运行不畅及颈部生物力学失衡所致,根据“辨构论治”的基本理念,治疗当以恢复平衡为基本原则,而筋、骨、气、血之间联系密切,治疗当综合考虑,既强调人体自身的平衡,也要关注人与环境的平衡。
 
2.1 颈部平衡
中医认为,筋、骨相互依存,保持动态平衡,是颈椎生理状态,颈椎病发病时,筋骨平衡被打破,即“筋出槽”“骨错缝”,故治疗时强调“调衡筋骨,以筋为先”“筋骨并重”,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记载:“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治疗时,通过手法促使患者颈部旋转与施术者瞬间扳动的力量,在组织弹性界限内矫正失衡筋骨,重建颈椎“筋骨平衡”,如颈部扳法恢复筋骨错位,临床疗效较好[19,20,21]。
 
《难经·二十二难》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血”在生理病理变化中至关重要。气血温煦濡养颈椎,以实现灵活运动,颈椎病由于气血失衡,导致局部失于濡养,治疗时除关注筋骨平衡,还要恢复气血平衡,重视体内气血调理,筋、骨均需要气血濡养,颈椎才能平衡稳定[22]。如徐小漫采用温针灸、手三里、足三里推拿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椎病,可显著缓解患者气血亏虚症状,有利于缓解疼痛,改善颈椎曲度,缩短治疗疗程[23]。
 
2.2 生活平衡
“辨构论治”理论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其不单单在于生理平衡,还在于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除积极关注疾病治疗之外,不可忽视日常生活的调衡,包括作息、运动、情志、饮食等多方面,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医思想。调查发现,每日久坐工作≥4h,颈部便会有不同程度,随久坐时间延长,颈椎曲度发生变直和反张,椎管出现狭窄,椎体变形,是颈椎病进展的因素之一[24]。久坐不动是现代生活常见状态,颈椎持续受力,久之易导致气血亏虚,正气不足,外邪则趁虚而入,导致肌肉僵硬,诱发颈椎病,为有效预防颈椎病发生,需尽量减少久坐时间,适当运动,适当放松伸拉肌肉[25],如采用八段锦及肌肉拉伸运动干预后,颈椎病患者疼痛明显减轻,颈椎活动度改善明显,是行之有效干预措施之一[26]。
 
颈椎病由于难以痊愈,临床常反复发作,长期失衡状态可导致局部血流流行异常、内分泌异常,此外,患者长期受疾病折磨,易导致应激能力下降,导致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医认为情志变化可影响脏腑功能,从而产生一些心理和躯体症状[27,28]。中医认为情志主要与肝有关,情志不畅,则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进而气血瘀滞,气机运行受到影响,气血平衡被打破,故在颈椎病的治疗中不可忽略情志的重要性,调畅情志既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起到预防作用[29],如采用情志干预不仅可以患者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疼痛,还有有效降低患者伴随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利于疾病治疗[30]。
 
《素问·五脏生成篇》云:“饮食偏嗜,饮食不节可伤筋损气”。脾胃是气机升降中枢,饮食有节,升降之枢方能运转如常,气不病则筋血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同样提倡“阴阳平衡”的“一气周流”理论认为,脾胃对整个思维轮转尤为重要,肝肾及心肺的升降功能正常全部依赖脾胃气机的升降如常。当脾胃功能异常时,患者出现中气不足,脾不升、胃不降,进而导致干木郁结不升、心火郁结不降、肺金郁结不降,背为肺府,肺金不降则升,导致肩背疼痛,加之脾胃虚弱,则清阳下陷,肝血、肾精不足以濡养颈椎,肩背及颈椎得不到温煦而虚衰,若感受外邪,则更易留滞于肩背颈椎之处,导致颈椎病的发生[31,32],如有研究认为从脾施针论治颈椎病,取与脾胃相关腧穴加以施治,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且能预防疾病复发,采用穴位埋线的方式予以治疗,能缓解颈部不适,改善疼痛和中医证候[33,34]。因此,在颈椎病的治疗与日常防护中,需要注意顾护脾胃,确保气血充足。
 
颈椎病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和生活环境等均有密切联系,证虚卫外不固是其发生的内在基础。现代生活协奏快,不规律,处于亚健康人群越来越多。研究显示,颈椎病的高危人群一般存在伏案工作、缺乏体育锻炼、读写姿势不当、睡眠质量差等多种危险因素,亚健康状态与颈椎病的发生息息相关[35]。此外,环境因素亦是诱发或加重颈椎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中医认为,寒性收敛、凝涩,易导致气血不畅,当代生活中,为了保持美观,秋冬季节衣着单薄,或夏季长时间处于空调房,均可导致颈椎受凉,进而诱发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或筋脉挛急,加重颈椎病的发病可能[36]。如采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湿型),与常规针刺针刺比较,加用雷火灸或“针-灸-药”联用,祛风除湿,可明显改善颈部功能,促进颈部神经传导速度,消除颈部无菌性炎症,改善临床症状[37,38]。
 
讨 论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由颈部退行性病变导致的,以30~60岁人群居多,45岁以后发病率明显上升,治疗成本逐渐增多,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仍处于上升,有年轻化趋势,成为影响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危害因素之一[39,40]。目前,颈椎病尚无彻底根治的良法,临床多以改善症状、对症治疗为主。中医治疗颈椎病具有丰富的经验,手法治疗是其有效方式之一,经不断继承创新,齐伟教授首创“辨构论治”,开创了颈椎病治疗新的方向。
 
“辨构论治”源于中医传统理论,在中医“平衡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辨证论治”,强调颈椎病生理结构、气、血、筋、骨等平衡,此外,该理论还重视人体自身、人与环境的平衡,在诊疗方式上并不拘泥,提倡结合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精准“辨构”,治疗上,以手法复位为主,重视颈部生理结构、气血、筋骨的平衡关系,除积极改变颈椎结构平衡外,不可忽视日常生活中的调理,包括生活习惯、运动方式、节饮食结构、情志因素的改变,既可以协助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也可以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为颈椎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行性方案。
 
参考文献
[1] 朱小棠,徐凌娇,李高峰,等.北京市某高职院校大学生颈型颈椎病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21,28(4):470-472.
[2] 李晨阳,石陨.浅析颈椎病的危险因素[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20,9(3):128-130.
[3] 杨钦,周红海,胡梦婷,等.浅析颈椎病相关动静力学平衡[J].颈腰痛杂志,2021,42(1):131-133.
[4] 王波,刘楷煜,赵旭,等.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疗效及对颈椎生理曲度变化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21,38(4):67-71.
[5] 刘鑫,杨雷,王浩翔,等.桂枝附子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太阳病阳虚表证)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21,29(6):45-48.
[6] 仲卫红,李宇涛,林建平,等.“三步五法”推拿配合功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5(4)2396-2399.
[7] 孙雅蕙,郭锰,齐伟.于辨构论治的颈部调衡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21,32(3):469-451.
[8] 黄裕鹏,钱鑫,胡哲,等.齐伟基于“辨构论治”理念诊疗鹅足滑囊炎经验[J].中医学报,2022,37(1):113-116.
[9] 齐伟,刘家邑,钱鑫,等.基于中医平衡观指导的“辨构论治”诊疗理念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3):1286-1290.
[10] 陈达灿,杨志敏.杏林绝活:中医药特色疗法操作规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55-63.
[11] 贺亚超,程海涛.“理筋正骨八步”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2022,42(2):301-305.
[12] 刘益兵,白玉,文培培,等.郭氏筋骨平衡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疗效观察[J].国医论坛,2020,35(4):32-34.
[13] 李建垒,宋永伟.“筋骨平衡,气血为重”理论在肝肾亏虚型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探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0,32(4):654-657.
[14] 陈广坤,佟琳,陈雪梅,等.论温通阳气法治疗颈椎病的内涵及临床意义[J].吉林中医药,2020,40(5):585-588.
[15] 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2018)[J].中华外科杂志,2018,56(6):401-402.
[16] 唐锦忠,张立男,张泓,等.基于颈部软组织张力探讨悬吊循经弹拨结合麦肯基疗法对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及机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0(5):592-596.
[17] 王强,曾庆云,郑利君,等.神经根型颈椎病应用王氏改良颈椎旋转扳法治疗前后影像学改变[J].山东医药,2020,60(8):80-82.
[18] 王晓刚,刘颖,常洪波,等.颈椎及其毗邻结构的超声检查与临床意义[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20,36(7):581-584.
[19] 吴志伟,周鑫,吕智桢,等.“筋骨平衡”理论在颈椎病推拿诊疗中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8):3399-3402.
[20] 罗凛,付君骢,伍华兵.推拿对颈椎病相关颈部肌群的影响[J].中医学报,2021,36(5):994-997.
[21] 王伟策,冯跃.颈部扳法所致关节弹响在治疗颈椎病中的临床意义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20,20(6):232-233.
[22] 李建垒,宋永伟.“筋骨平衡,气血为重”理论在肝肾亏虚型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探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0,32(4):654-657.
[23] 徐小漫.温针灸手,足三里结合推拿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椎病疗效观察[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20.
[24] 张新京,费奥.久坐人群颈椎曲度与形态相关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5):176-177.
[25] 罗凛,王振辉,郭鸿基,等.基于颈肌MRI探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起效机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20,28(5):14-17.
[26] 张宏敏.八段锦配合肌肉拉伸运动对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度影响的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9.
[27] 赵红云,王雪梅,刘冬梅.颈椎病与中医体质及七情背景的关系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26):2843-2845.
[28] 刘亚梅,檀立端,林琳,等.颈椎病伴发情绪障碍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国医药导报,2020,17(5):117-120.
[29] 邓咪朗,薛凡,邓豪,等.仇湘中教授“从肝论治”颈椎病经验浅析[J].中医药学报,2018,46(6):52-54.
[30] 王玉霞,代婀娜,张秋玲.情志护理联合穴位按摩对颈椎病后抑郁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9):1244-1246.
[31] 安帅,白荣闯,朱龙,等.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探讨颈椎病辨证论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2(6):126-128.
[32] 秦宇航.从脾胃论治颈椎病[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5):590-591.
[33] 李靖,彭志华,杨丽霞.从脾施针论治颈椎病的探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2,34(2):242-244.
[34] 梁抒侬.穴位埋线从脾胃论治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
[35] 周寇扣,陈一秀,曹艳霞.颈椎亚健康状态相关现状的初步研究[J].当代医学,2019,25(18):185-188.
[36] 何胜洋.不同留针时间治疗风寒湿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2022,42(4):587-590.
[37] 侍昊,黄谦,姚文平,等.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研究[J].针刺研究,2021,46(12):1036-1042.
[38] 赵敏明,邓业川.针-灸-药三联疗法治疗风寒湿痹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20,38(6):124-126.
[39] 范华雨,宋永伟,张向东,等.155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及颈曲异常的相关性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1,33(5):937-941.
[40] 彭敏坚,童晶晶.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评估指标与住院经济负担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J].中国民间疗法.2022,30(10):91-95.
热门排行

在线客服:

无忧期刊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专业发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