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省心的选择!—— 无忧期刊网
帮助中心
期刊发表
您的位置: 主页 > 论文范文 > 医学论文 > 心理医学论文 > 正文

同情心疲乏弹性项目对急诊科护士的应用

作者:mac 来源:文阅期刊网 日期:2021-08-03 09:05人气:
  摘    要:目的 分析同情心疲乏弹性项目对急诊科护士的缓解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急诊科任职的60例护理人员,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实施不同的心理干预,比对两组同情心疲乏得分和心理弹性得分。结果 干预前,两组护理人员同情心疲乏得分和心理弹性得分两项指标上并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同情心疲乏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心理弹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同情心疲乏弹性项目在急诊科护理人员中的实施,能够显著降低护理人员的同情心疲乏程度,提升心理弹性强度,保证急诊护理质量。
  
  关键词:同情心疲乏 心理弹性 急诊科护士 护理质量
  
  Application of compassion fatigue flexibility project to nurse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Deng Cheng
  
  Hefei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lieving effect of the compassion fatigue flexibility program on nurse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Methods A total of 60 nursing staff who worked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9 to December 2020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were carried out for two groups, and the compassion fatigue scores and mental resilience score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ompass fatigue score and th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of nursing staff(P>0.05);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sympathy fatigue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sco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mpassion fatigue flexibility project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es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compassion fatigue of nurses,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and ensure the quality of emergency care.
  
  Keyword:fatigue of compassion; mental flexibility; emergency nurses; quality of care;
  
  急诊科作为临床疾病治疗中的一个特殊且重要的科室,工作环境嘈杂、患者病情危重是其主要特点,由此也导致急诊科护理人员成为同情心疲乏的高危人群。同情心疲乏弹性项目(compassion fatigue resiliency,CFR)[1]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与“同情心疲乏”“心理弹性”相关的主题干预及信息分享,逐步促进医务人员身心健康状况的改善,从而降低其职业倦怠感。本文特结合本院60例急诊科护士进行了此项研究,现将相关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主要采取历史对照的方法来进行分析,选取本院自2019年1月~2020年12月急诊科从业护理人员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1)均为注册护士;(2)护士从业年限>1年且急诊科从业年限>3个月;(3)所有护士均自愿参与此次研究。排除标准:(1)因个人原因无法保证能够完成全部干预项目的护士;(2)休假期的护士;(3)拒绝参与研究的护士。
  
  将2019年1月~2019年12月的30例急诊从业护士设定为对照组,将2020年1月~2020年12月从业的30例急诊护士设定为观察组,每组护士人数均为30例。两组护理人员基本情况如下:对照组中,<25岁有4例,25~35岁有18例,>35岁有8例。从业1~3年有7例,4~6年有13例,>6年有10例。大专学历12例,本科学历18例。副主任护师2例,主管护师8例,护士及护师20例。观察组中,<25岁有5例,25~35岁有16例,>35岁有9例。从业1~3年有6例,4~6年有15例,>6年有9例。大专学历11例,本科学历19例。副主任护师3例,主管护师8例,护士及护师19例。两组护理人员一般资料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护理人员给予常规的职业防护教育,即每周在集中业务学习期间进行心理压力应对策略学习,学习方式主要以自学为主,每次学习时长为30 min,每周进行1次,持续进行4周。
  
  观察组护理人员在常规职业防护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同情心疲乏弹性项目,具体实施如下。
  
  (1)组建同情心疲乏弹性项目干预小组:由急诊科护士长带头,联合2例国家二级心理治疗师、1例英语专业研究生和1例急诊科高年资护士(≥6年)共同组成。依托同情心疲乏弹性项目的框架体系,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件的检索和搜集,针对其核心干预策略进行梳理汇总,将CFR项目进行本土化翻译,最终形成一套完善的同时符合本院实际情况的急诊护士同情心疲乏弹性干预方案,具体干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视频短片的形式进行“同情心疲乏”介绍,以引发护士成员关注;(2)针对同情心疲乏基本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具体表现和直接后果等相关因素进行系统的介绍;(3)结合护士同情心疲乏的预防和干预策略进行讨论;(4)实施能够有效的放松疗法,以缓解护士成员精神压力。此次汇总梳理的同情心疲乏干预此策略经过本院4例护理学和心理学专家来联合论证,具有较好的可执行性。(2)同情心疲乏弹性项目干预策略的实施:以科室每周进行的护理业务学习的契机,由护士长组织科室护士集中针对同情心疲乏弹性干预策略的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每周进行1次,每次学习时间至少达到30 min,总计进行4次。每一次的学习内容主要为:(1)主要是搜集与护士同情心疲乏相关的视频资料进行播放,帮助护理成员能够初步认识和了解同情心疲乏概念。(2)结合幻灯片针对同情心疲乏的相关知识对护理成员进行系统化的讲授,内容主要包括同情心疲乏的基本概念、发生原因、干预方法和不良后果等。(3)为护士成员提供科学的同情心疲乏预防及干预方法,主要包括个人意向、自我调节、感知成熟、建立联系及自我管理等。以此来启发护理成员对自身同情心疲乏现状的思考。同时,鼓励各成员积极进行头脑风暴,探究适合自身的处理方法。(4)将30例成员随机分为6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主题为同情心疲乏的小组案例作业分析,引导各小组都能够完成对同情心疲乏案例的准确识别以及对护理成员精神压力来源的深入分析,最后给予科学的干预意见。(3)成立同情心疲乏弹性项目学习微信群,定期推送同情心疲乏理论材料、CFR项目预防策略及治疗方法、冥想放松教程等相关多媒体资源,其中冥想放松教程总计为时长8 min的5段音频,要求小组成员能够在每日的睡前随机聆听1~2段音频。
  
  1.3 观察指标
  
  两组护理成员的相关指标测定分别于干预前1 d和干预后1个月时间节点完成,其中护士同情心疲乏由护士专业生活品质量表(perceived quality of life scale,PQOL)[2]进行评估,该量表主要包括工作倦怠感、慈心满意、二次创伤3个维度合计30个条目,满分150分,分值越高说明护士同情心疲乏程度越高。
  
  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3]完成护理成员心理弹性的评估,该量表总计包括了惯性、坚韧性和力量3个维度合计25个条目,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说明护士心理弹性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士干预前后同情心疲乏评分比较
  
  在干预前,两组患者同情心疲乏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护理人员同情心疲乏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士干预前后同情心疲乏评分比较(±s)
  
  2.2 两组护理成员干预前后心理弹性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护理师心理弹性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心理弹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成员干预前后心理弹性评分比较(±s)
  
  3 讨论
  
  3.1 同情心疲乏弹性项目有助于缓解急诊科护士同情心疲乏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分组对比可以发现,在给予同情心疲乏弹性项目干预的观察组护理人员中,和常规职业防护教育的对照组相比同情心疲乏评分显著降低,由此也表明同情心疲乏弹性项目是有助于改善急诊科护士同情心疲乏状态的。在CFR项目的干预过程中,通过对护理人员开展同情心疲乏相关知识的系统化宣教,能够帮助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识别自身所潜在的相关问题从而引起其高度的关注和警惕,并能够积极探索有效的自我调节方法[4-5]。此外,加强急诊科护理人员对同情心疲乏的深刻认知,同时也是同情心疲乏干预策略实施的关键步骤。在干预过程中通过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同情心疲乏相关问题进行集中的探究和讨论,不仅能够有效促进护理成员彼此之间的经验分享和交流,而且还能够有效缓解护理人员的同情心疲乏状态[6-7]。还有研究表明,不同的护理人员在面对相同的应急事件时往往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反应,结合这一点护理管理人员便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和小组作业等形式,增强护理成员之间针对应急事件处理方式的充分交流,以此为广大护士提供一个可相互倾诉的有益平台,使其能够积极分享自身经历和收获,最大化缓解急诊科护士由于同情心缺乏而呈现出的职业倦怠感和羞愧感[8]。
  
  3.2 同情心疲乏弹性项目有助于提升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弹性水平
  
  结合此次研究成果来看,观察组成员的心理弹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也表明CFR项目的实施对于提升护理人员的心理弹性水平是有益的。之所以出现这一结果,关键就在于CFR项目是属于一种以压力适应理论为基础的对护理人员提供相应的同情心疲乏预防和干预的有效策略。如果护理人员长期处于一种高强度的压力状态下,势必会影响到其心理健康,导致容易出现睡眠障碍、烦躁、焦虑等负性情绪,诱发职业倦怠感的发生[9]。在CFR项目中,通过组织护理人员集中学习诸如运用内外资源、提升自身环境适应能力、冥想放松、加强自我认知等压力应对手段,促进急诊科护理人员朝着积极正向的目标迈进,从而提升其心理弹性水平[10]。
  
  综上所述,同情心疲乏弹性项目在急诊科护士中的开展是极具正向意义的,其不仅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的心理弹性水平,同时能够显著降低护理人员的同情心疲乏状态和缓解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因此有利于呵护护理人员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李伟华.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1,28(3):24-26.
  
  [2]黄棋,黄麒榕,黄艳芳,等.护士心理弹性与职业生命质量的相关性[J].西南医科大学学报,2021,44(1):78-82.
  
  [3]杨洪智,崔晟,张丽君,等.心理弹性在临床护士知觉压力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效应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18(1):37-41.
  
  [4]周蓓蓓,朱海燕,葛津津.团队心理健康培训对新入职护士压力应对方式、心理弹性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4):490-493.
  
  [5]王辉,邢娅娜,原曼.心理弹性在临床护士情绪劳动策略与应对方式间的中介效应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3):388-393.
  
  [6]冯郑希,万阳月,俞申婧,等.急诊科护士同情心疲乏体验及其发展与对策的质性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21,38(1):33-36.
  
  [7]兰婷,丛波.授权管理模式对急诊科护士综合能力、职业认同感及职业倦怠感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1):1-4.
  
  [8]王傲枭,王斌全.临床护士共情疲劳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20,34(24):4368-4373.
  
  [9]程萌,孙雪莲,李霞,等.急诊科护士自我效能、社会支持、职业紧张感、心理弹性对积极应对方式作用的路径分析[J].职业与健康,2020,36(22):3095-3099.
  
  [10]常楠,闫燕,周亚菲,等.心理韧性在呼吸科护士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间的中介作用[J].职业与健康,2020,36(24):3337-3342.
热门排行

在线客服:

无忧期刊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专业发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