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省心的选择!—— 无忧期刊网
帮助中心
期刊发表
您的位置: 主页 > 论文范文 > 法律论文 > 正文

地区主义与其在当代的表现趋势之初探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09-25 19:10人气:
  摘要:文章地区主义的发展趋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作了简单的分类。就每一类的代表师即其作品作了简介。通过对当代地区主义的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了我国的建筑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对待“现代主义”和“乡土主义”,和怎样才是我国地区主义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地区主义,乡土主义,全球化,自然建造运动,场所精神,归属感
  
  当代的全球建筑发展是一个多元的,流派众多的时代。在我们改革开放以后,各种流派的建筑思潮一下涌入中国。不仅给我们的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营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我们的乡土文化,传统文化和城市特色消失问题非常突出。每个建筑都力求设计成标志性建筑,求新求怪,结果是导致城市丧失了特色,建筑丧失了地域形象。“平庸的城市”、“平庸的建筑”与日俱增,悉尼、东京等各国首都的市中心都十分相象,充斥着混凝土和玻璃的建筑物,人们感到不知自己置身何处。忽略地方特点,在建造和维护过程中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场所丧失,建筑特色丧失,费用增加。这种现象的出现未免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背道而驰。
  在当代全球化地背景下,如何使我们的城市和建筑有特色,而不是现在的毫无个性的城市,使城市居民失去了归属感、认同感。肯尼斯•弗兰姆普敦(KennethFrhampton)认为“地域文化的精髓是在改造外来文化时,凝聚艺术潜力的能力”。事实上,这种能力有强有弱,有些文化在接受外来文化后,生机勃发,茁壮成长,有些却被消耗磨蚀以至失落了。在当代的全球现代建筑的风潮的“强势文化”影响之下,我们应该怎样应对,不使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不被消耗磨蚀以至失落殆尽。
  
  也许只有当人们仍能感受到一个地方的气息时,他的内心才能唤起一些关于过去的记忆。
  ——马丁•普雷克泰尔(MartinPrechtel),《会说话的美洲虎的奥秘》
  
  关于建筑和人类行为间复杂的联系,一些最具戏剧化证据可以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找到。例如,殖民式建筑是人们在一个陌生地点中有意地重建熟悉的环境的过程产物,通过建筑从而保存了他们自己的部分个性。具体的建筑风格在错置(dislocation)和重置(relocation)的过程中的变形,可以向我们展现其稳定和逻辑的内核,使我们能够在原有风格与殖民风格之间辨识出“系谱相似性”(familyresemblance)。原有风格和殖民风格间的差异向我们展现出原有风格适应新环境的过程。
  范艾克曾说过:“建筑要增长人们的归属感,这应是人类所珍视的”。
  阿里森•史密森说:“我们的基本目标,是为人们建造一个安全、宁静的庇护所。使人们在其间有认同感,……每栋建筑物、路灯、标志都能和谐地成为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挪威著名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Schulz)在他的《场所精神》一书中,认为认识建筑的意义,不仅要重视建筑的物质属性,而且要重视建筑的文化与精神,重视生活环境的场所精神。居住建筑的场所精神应该具有――意义感、安全感、归属感和属于感。
  A拉普普曾指出:“遮风蔽雨井非建筑的唯一功能,甚至不是最根本的功能”,人造环境除了保护人及其活动、财产不受侵犯之外,还有在这个纷繁芜杂的世界中创造一个人性的安全区域,强调社会个性和暗示地位等作用。也就是说,建筑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建筑是风俗,是基本的文化现象。在建筑中,意义包含在符号、材料、色彩、形式。空间组织和景观等各个方面,当意义、空间和活动系统相互一致时,彼此之间就加强;当建筑变得与社群、文化和生活方式一致时。就会给人一种归属感。
  AmosRapoport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各地乡土住屋形式的异同“原始和乡土建筑,曾经出现在人类生存的每一个角落。若说不同地区,不同类的建筑间的差异证明了文化,仪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气候地景,可援用的材料和技术……的不同,那么它们的相同点便不仅是地区间上述之一部或全体因素的相符,亦证实了人类需求欲望中存在某些基本不变的因素。
  现代建筑的缺陷就在于忽略了人对建筑的特殊文化要求。现代建筑作为一度的“世界式”,在适应全球各地的建筑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其严正的几何形体和“千人一面”的玻璃幕墙和建筑式样,忽略了地方的特性变化,不仅抹去了原有的地方特性,更由于缺乏可理解的层次标准,造成了毫无个性的城市,使城市居民失去了归属感、认同感。因而才会在了“新乡土派”(Neo-Vernacular)――这种注重建筑自由构思结合地方特色与适应各地区人民生活习惯的一种倾向。
  昊良镛先生在《北京宪章》中所说:“全球化和多元化是一体之两面。随着全球各文化――包括物质的层面与精神的层面――之间同质性的增加,对差异的坚持可能也会相对增加。”在其中阐明了“多元共生”“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化理念。建筑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表现出多元化的特质,这种特质有力的支持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观点。在他的文章《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一文中明确提出:“现代建筑地区化,多土建筑现代化,殊途同归,共同推动世界和地区的进步与丰富多彩。”因此“乡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范畴“地区建筑”就是这个背景下的建筑发展方向。
  1997年P•奥利弗(Paul0live)在主编三卷本的国际性调研报告《世界乡土建筑大百科全书》时,曾将乡土建筑定义为:“人们的住所或是其他的建筑物。它们通常由房主和社区来建筑,与环境的文脉及适用的资源相关联,并使用传统的技术。任何形式上的乡土建筑都可以因特定的需求而建,并同促生它们的文化背景下的价值、经济及其生活方式相适应。”其实从P•奥利弗的定义和该书的内容中指出‘乡土建筑’的几个特征为:本土的;匿名的(即没有建筑师设计的);自发的(即非自觉的);民间的(即非官方的);传统的;乡村的等等,基本上体现了‘乡土’的完整含义。我们即可大致勾勒出新乡土建筑的轮廓:传统空间和建筑形态的撷取、地方材料和传统技术的运用、同自然景色的有机和谐、民族地域特性的赋形和显象……凡此种种,均离不开“传统性”和“地域性”两大本体特征。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继承我们的“乡土建筑”的传统,同时用“地域文化的精髓”来“改造外来文化”?
  我们在建筑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上都落后于美国、欧洲等地区,这是不争的事实。落后地区会有他的“后发优势”,我们可以研究先进地区的实践和探索过程和结果,使我们在同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可以在先进地区的成果上展开。
  让我们先来纵观一下国外的“地区主义”在当代的几种趋势和一些重要的建筑作品。
   “自然建筑运动”――关于这种趋势,工业出版社在2005年初出了一部《新乡土建筑——当代天然建造方法》(美)琳恩•伊丽莎白,卡萨德勒•亚当斯编著,
  吴春苑译。在这部著作中就“自然建筑运动”的理论和种种实践作了详尽的记述和总结。它是以住宅设计开始采用非工业建造技术为开端和代表的,这些非工业建造技术包括传统及现代的以泥土或农作物纤维为基本材料的建筑形式,还有木框架、石匠技术和其他大量本土化的材料。
  这两张图分别是一栋建成的以夯土墙为主体的住宅和一栋木框架房屋正在铺天然的植物纤维杆(作为屋面材料)。
  “自然建筑运动”他们用当地最天然的材料,用最简单和原始的手工方法来建筑房屋,他们自己叫这种房屋“greenhouse”。
  自然建筑的倡导者关心的是什么才是健康的人工环境,怎样建造房屋对地球的影响和破坏才是最少,以及人工环境怎样才能变得和自然界的生物圈一样生气勃勃。
   这种趋势没有一个明确的“名称”或“标签”,也有一种名称“具象乡土主义”。以埃及建筑师阿卜杜勒•埃尔—瓦基勒(AbdelwahedEl-Wakil)为例,他追随他的导师哈桑•法赛所树立的典范,采用更严格的传统的方式,他的实践以庭院住宅和清真寺为主,使他能够探索出一个完善的形态语汇,大部分来源于他的故乡开罗的历史建筑。然而,埃尔—瓦基勒的研究设计更多的是将被忽视的传统知识和技术重新带回生活中。埃尔—瓦基勒的建筑大部分是独立的,他的清真寺遵守传统的做法,庭院和祈祷室的亲切空间同样具有吸引力。他用传统的建筑形式和技术建筑这些建筑,但是它们有着对新的、低密度的、基地附近城市文脉环境的敏锐的反映。
   相对上一种趋势,也被称为“抽象乡土主义”。这个领域的建筑师和他们的作品,许多我们大家是很熟悉的。
  例如:著名建筑师皮亚诺(RenzoPiano)设计的特吉巴奥文化中心(Jean-MarieTjibaouCulturalCenter),参照当地传统民居——栅屋的结构特色,利用风压使建筑内部产生良好的自然通风。同时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造型。文化中心的总体规划也借鉴了村落的布局,10个平面接近圆形的单体顺着地势展开,根据功能的不同,设计者将他们分做三组并以低廊串连。文化中心的造型有些像未编织完成的竹篓;垂直方向上的木肋微微弯曲向上延伸。特吉巴奥文化中心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1998年十佳设计之一。
  
  诺曼•福斯特(NormanFoster)设计的卡里艺术中心(Carred'Art)位于一座罗马古城——尼姆(Nimes)。建筑基地与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古罗马神庙假咫尺之遥。为了与老建筑相协调,在临近神庙一面。他精心设计了柱廊与平整光洁的墙面。显得优雅而匀称。整座建筑虽规模宏大,但尺度上却显得谦恭而细腻。与古老的街区融为一体充分表达出建筑师对历史传统的尊重。
  杨经文的“生物气候地方主义”建筑充分体现了这类建筑的特征。他在高层建筑中借鉴马来西亚传统营造方式中的许多做法,如骑楼、平台、双层墙体等,但是其中几乎看不到传统材料或形式的影子,完全是建立在新的材料、技术基础上的全新的建筑。梅纳拉大厦(MenaraUmno)是杨经文“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代表作品。
  这个作品最大的特色是它的自然通风方面的设计。为获得舒适的建筑内环境,需要一个较高的空气交换率。杨经文在建筑平面的设计中,为了使开口处产生压力,采用了“风墙”体系,将“风墙”安装在有通高推拉门的阳台部位。两道风墙形成喇叭状的口袋,将风捕捉到阳台,可以根据所需风量,控制推拉门的开口大小,也可以完全关闭,形成“空气锁”。实践证明这种“风墙”与“空气锁”的设置效果很好。(详见下页平面图)。
  以上的几种趋势的分类,现在建筑界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分类标准,紧紧根据我对“地区主义”的浅显的认识作的一种分类,这种分法是有待商榷的。但是,通过上面的分类和著名建筑师的经典作品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在当代,国外建筑师在“地区主义”的实践中,做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给“地区主义”在各种建筑类型、世界各个地区的可能性,给出了许多精彩的解答。从高层摩天楼到住宅,从博物馆到清真寺。
  在当代的“地区主义”各地的探索中从所谓的“具象乡土主义”到“抽象乡土主义”,从“自然建筑运动”到所谓的“高技乡土”,都是对本土文化和建筑文化在现代的全球化趋势下,如何适应现代的需求,同时满足人民对建筑的“场所精神”的要求。在这个探索过程中还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师和他们优秀的作品。例如早期的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当代的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埃及建筑师哈桑•法赛,拉尔夫•厄斯金,到诺曼•福斯特、理查德•罗杰斯、让•努维尔等等很多建筑师,给我们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和方法。
  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Schulz)认为:尊重和保持场所精神,并不意味着固守和重复原有的具体结构和特征,而是对历史的积极的参与。
  要参与历史的创造当中,首先我们要了解我们的历史,我们的乡土建筑——注重整体地研究乡土建筑:以一个完整的聚落、聚落群或者一个完整的建筑文化圈为研究对象,注重研究它们与历史形成的各种环境关系;在整体联系中研究聚落中类型的建筑物和它们所组成的聚落本身;在乡土文化的整体中研究乡土建筑,把乡土建筑放在完整的社会、历史、环境背景中,不孤立地就建筑论建筑,尤其不脱离具体的生活形态;在动态中研究乡土建筑,包括建筑的发展演变,也包括源流和地区间的交互影响:在比较中研究乡土建筑,通过比较更深入地发现某处乡土建筑的特色,探索造成这些特色的原因。努力从传统中发掘出对今天的人们有益的。不变的文化因素,并将其在新的人造环境中保持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建筑传统的连续性便意味着文化适应性。所以说,如果一个建筑师在文化传统中认真倘徘,那么,他不会认为传统将窒息他的艺术。相反,他作品的艺术价值将表现为对传统做出相应贡献并有益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在线客服:

无忧期刊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专业发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