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省心的选择!—— 无忧期刊网
帮助中心
期刊发表
您的位置: 主页 > 论文范文 > 农业论文 > 正文

《醉古堂剑扫》中的园林审美境界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09-25 22:47人气:

  摘要:文章以明代汇编式杂著《醉古堂剑扫》为原本,通过对中国古代文人人生视野的审视与思维方式的考察,对其中涉及的园林审美思想进行了梳理与概括,归纳出书中所包含的绿色生态、空间组织、追求自然、文化意境等园林审美思想,并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醉古堂剑扫;园林审美;追求自然;空间组织

  Abstract: the article through to the ancient Chinese scholars' vision on life and ways of thinking of the investigation, to undertook comb and summarize for the landscape aesthetic, inductive book contains green ecology, space organization, the pursuit of natural, cultural conception landscape aesthetic thought, and briefly expounds the.

  Key words: drunken old Tangjian sweep; aesthetic pursuit of natural landscape; spatial organ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醉古堂剑扫》,一名《小窗幽记》,格言警句类小品文,按内容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集,内容主要阐明涵养心性及处世之道,表现了隐逸文人淡泊名利,乐处山林的陶然超脱之情,文字清雅,格调超拔,论事析理,独中肯綮,为明代清言的代表作之一。长期以来,人们把《醉古堂剑扫》归为文学类作品,其实,就其内容而言,这也是一部包含着园林审美思想的作品。本文拟就书中关于园林的绿色生态、空间组织、追求自然、文化意境等方面进行一些归纳和初步研究。

  一、因借自然,与自然相互融合

  1. 中国古典园林擅长利用自然条件创造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营造健康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中国古典园林造景都非常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环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无不以光影、气流、温度等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因子为依据,形成舒适宜人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例如居处栽植:“凡静室,须前栽碧梧,后种翠竹,前檐放步,北用暗窗,春冬闭之,以避风雨,夏秋可开,以通凉爽。然碧梧之趣,春冬落叶,以舒负暄融和之乐,夏秋交荫,以蔽炎烁蒸烈之气,四时得宜,莫此为胜。”就是充分利用地处自然环境的生态优势的例子。这种思想使古人在没有现代空调设备的环境中也能生活得较为舒适,对于今天来说则可作为绿色节能之鉴。

  2.对园林景物的欣赏顺应自然规律,在合适的时间和环境中欣赏其最美的一面。“赏花有地有时,不得其时而漫然命客,皆为唐突。”对于不同类型的花:“寒花宜初雪,宜雨霁,宜新月,宜暖房;温花宜晴日,宜轻寒,宜华堂;暑花宜雨后,宜快风,宜佳木浓阴,宜竹下,宜水阁;凉花宜爽月,宜夕阳,宜空阶,宜苔径,宜古藤巉石边”。欣赏被奉为四君子的梅兰竹菊则更要注意时节和环境:“雪后寻梅,霜前访菊,雨际护兰,风外听竹”。“ 若不论风日,不择佳地,神气散缓,了不相属,比于妓舍酒馆中花,何异哉!”这充分体现了古人了解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这种与大自然的惺惺相惜使古人能够感受到最美的大自然,可以说得到了大自然以美的回报。

  二、引人入胜的空间组织

  1.中国古典园林在空间组织上多采用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手法使空间曲折变化。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空间局部交错,以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门内有径,径欲曲;径转有屏:屏欲小;屏进有阶,阶欲平;阶畔有花,花欲鲜;花外有墙,墙欲低;墙内有松,松欲古:松底有石,石欲怪;石面有亭,亭欲朴;亭后有竹,竹欲疏;竹尽有室,室欲幽;室旁有路,路欲分;路合有桥,桥欲危;桥边有树,树欲高;树阴有草,草欲青;草上有渠,渠欲细;渠引有泉,泉欲瀑;泉去有山,山欲深:山下有屋,屋欲方;屋角有圃,圃欲宽;圃中有鹤,鹤欲舞;鹤报有客,客不俗;客至有酒,酒欲不却;酒行有醉,醉欲不归。”这种空间组织手法使中国古典园林能够拉长游览路径,在有限的空间中实现多层次、多主题的景观,使游览其中的人们有多变的,甚至是戏剧性的体验,给人以丰富的精神享受。

  2.如上文所述,为了丰富景观层次,拉长游览路线,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了多种分隔,然而庭院的分隔增加了边界,使本来不大的空间,更显拥塞,为此又常用“不尽尽之”的手法,也即山石,绿树等把边界隐蔽起来,用化有为无的手法,变有边为无边。“石上藤萝,墙头薛荔,小窗幽致,绝胜深山”就是对这种造园手法的描述。以怪石、藤萝、树木、幽竹遮挡墙体等实体,消除了视线被赫然阻断带来的压抑感,有时也用长廊或景洞等构成前后空间分而不隔的流连,以扩大空间感。

  3. 改变视点高度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丰富园景形式美的重要手法。山顶一亭可以观望远景,视野开阔,而低桥、草坪则降低视点,同样开阔了视野;即使站立于一点,仰观山上的亭子,俯瞰池水中的游鱼也可以丰富视觉和心理体验:“仰观山,俯听水,傍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这种手法使园林布局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将高度也纳入进来成为一个要素,从而使园林的丰富性多了一个维度,丰富了游园者的体验,造成“应接不暇”的感觉。这相比较西方园林的平面切割布局方式是很大的不同。

  三、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1.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主体的构成要素。乡土材料的精工细做,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我传统的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山曲小房,人园窈窕幽径,绿玉万竿。中汇涧水为曲池,环池竹树云石,其后平冈透迤,古松鳞鬣,松下皆灌丛杂木,茑萝骈织,亭榭翼然。夜半鹤唳清远,恍如宿花坞;间闻哀猿啼啸,嘹呖惊霜,初不辨其为城市为山林也。”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强调“源于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例如在园林中叠山,就“最忌居中,更宜散漫”。亭子是园林中不可少的建筑,但“安亭有式,基立无凭”。建造在什么地方,如何建造,要依周围的环境来决定,使之与周围的景色相协调,使环境显得更丰富自然。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个特点是文人逸士崇尚归隐自然审美趣味的体现,也使园林中人得到如处身大自然之中的放松和享受。

  2.作为经过人为设计并建造的空间,中国古典园林又必然追求“高于自然”。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园林的空间布局上,也体现在对山石植物等造园要素韵味的不懈追求上。例如对所布石头的要求:“卧石不嫌于斜,立石不嫌于细,倚石不嫌于薄,盆石不嫌于巧,山石不嫌于拙。”说明了园林中不同姿态石头的选石的标准。而另一处“肥壤植梅花,茂而其韵不古;沃土种竹枝,盛而其质不坚。”则说明了园中梅花和竹子所追求的艺术韵味和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种植方法。正是通过对园林空间中各种元素的精心挑选、布置和培育,才使得中国古典园林得以有“峰峦窈窕,一拳便是名山,花竹扶疏,半亩如同金谷”的艺术效果,才能“园亭池榭,仅可容身,便是半生受用。”

  四、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1.中国古典园林中所种植物和所养动物的的象征意义。古典园林的造园者在选取植物和动物时不仅考虑其本身的形态、生长规律等特性,古人赋予它们的拟人化性格和象征意义是更为被重视的因素。“栽花种草全凭诗格取裁”园林中所配植物要符合诗情,要有文化气息。古人赋予不同的花以不同的性格:“昔人有花中十友:桂为仙友,莲为净友,梅为清友,菊为逸友,海棠名友,荼蘼韵友,瑞香殊友,芝兰芳友,腊梅奇友,栀子禅友。”不仅是植物具有各自的性格,动物亦是。“昔人有禽中五客:鸥为闲客,鹤为仙客,鹭为雪客,孔雀南客,鹦鹉陇客。”动植物的这些性格特征作为一种象征,被用来表达主人的思想情操和人格追求,游览其中的人可以借此了解主人的追求和爱好。人们常常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古典园林中的动植物通常作为主人高雅情操的载体表达着景观的意境。

  2.古典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文学等形式表达景观的意境,从而使园林的文化意境得以彰显,亭台屋宇门楣之上题写的对联即是典型。“黄鸟情多,常向梦中呼醉客;白云意懒,偏来僻处媚幽人。”“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些文字从眼前之景入手,以景写情,以情明志,优美含蓄得表达了主人的心境,可以说点明了主旨,提升了园林的思想性。正是这些文学艺术作品,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内涵和景观厚度,使中国古典园林更具文化厚度。

  3.中国古典园林所体现的古人寄情山水的现象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固野客之闲情,实文人之深趣。”古人认为居于大自然之中,与大自然为友是一件极清雅之事。“与梅同瘦,与竹同清,与柳同眠,与桃李同笑,居然花里神仙;与莺同声,与燕同语,与鹤同唳,与鹦鹉同言,如此话中知己。”将自己放逐于自然之中,在大自然的熏陶下自能修身养性,保有一身风骨: “以养花之情自养,则风情日闲;以调鹤之性自调,则真性自美。”然而,完全抛却俗世隐居山林的洒脱终是只有少数人可及,绝大多数人只能居于市井,得有闲暇时在园林之中寻找、体验、浸润于自然之美,以期“数十年尘土肺肠,俱为洗净”。正如书中所讲,“ 出世之法,无如闭关。计一园手掌大,草木蒙茸,禽鱼往来,矮屋临水,展书匡坐,几于避秦,与人世隔。”正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崇尚隐逸闲适促进了园林的发展和园林文化的繁荣。

  参考文献

  [1] 陈从周:《说园》,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

  [3] 童寯:《造园史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年版。

  [4]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5] 陈从周:《中国园林》,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年版

  [6] 张家骥:《园冶全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 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 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9] 任晓红:《禅与中国园林》,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在线客服:

无忧期刊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专业发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