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省心的选择!—— 无忧期刊网
帮助中心
期刊发表
您的位置: 主页 > 论文范文 > 农业论文 > 正文

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与模式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日期:2020-08-28 08:27人气:
摘要: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迅速发展,呈现出企业化、产业化、专业化发展的态势。在此背景下,本文从经济基础、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对当前安徽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进行了分析,并从安徽省休闲农业产业分布和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最后做了相关总结。
 
关键词:安徽省;休闲农业;产业化;乡村旅游
 
一、引言
 
休闲农业最早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我国休闲农业起步较晚,台湾是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相对最早的地区。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民众休闲,增进民众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之农业经营[1]。休闲农业也被称作观光休闲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2]。综合发展现状来看,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依托,农业与旅游效益并重,生产与休闲功能兼容,可供居住生活、农事操作、休闲度假的园区性农业,或提供漫步休息、健身娱乐、聚友谈心的广场式农业[3]。我国农业农村部2011年下发的《全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给休闲农业的定义为: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接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近20年来休闲农业主要体现为自发式发展,缺乏政府的有效干预和指导;部分研究者总结了休闲农业发展中面临一些问题,如所属行业界定模糊、基础数据不健全、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本文首先总结了当前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一般性特征;然后在此大环境下,针对安徽省作为农业和旅游业大省,分析安徽省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要素,并对安徽省休闲农业产业分布和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
 
二、当前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特点和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和休假时间的增多,我国休闲农业呈现高速发展趋势。据中国农业农村部有关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30亿人次、营业收入高达8000亿元,自2012年算起,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达30%和27%;截至2018年底,农业农村部已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388个,推出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10个。休闲农业已经成为了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一)休闲农业发展的特点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特点表现在:一是有区域特色,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相关资源和产品的集中,从而形成较稳定的区域生产基地,并充分发挥集聚效益;二是关联性强,休闲农业产业深度开发了生产、生活、生态资源,融合了一二三产业,集合了农业生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服务业等产业;三是面向市场,以市场为中心是休闲农业的基本前提和运作方式,即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机制对生产要素、社会资源、生产资料、产品与服务购销进行配置。休闲农业在经营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社会经济效益也产生了生态环境效益,合理利用了各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二)休闲农业发展趋势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趋势主要有:一是产业化发展,休闲农业代表着聚集区域内的各个休闲农庄以及其他相关外部企业进行集中生产经营,加速区域化布局,推动生产基地产业化发展;二是企业化,休闲农业产业集聚了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功能、不同休闲农业企业与其他相关配套产业,推动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并提供社会化服务;三是专业化生产,休闲农业可以将小而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化生产,形成地区规范化经营,从而逐步形成行业标准;四是产业集群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休闲农业比较优势,在一定地域和空间形成产业集群,最终实现休闲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经营和发展,进而提高休闲农业竞争力、增强休闲农业发展优势[4]。以下面几种形式为例:一是农家乐、民俗旅游等依靠特色农家产品和民俗文化发展集聚起来,在农俗旅游资源特色明显的区域形成的一批农庄;二是以传统的农业产业园区为基础,加入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和亲子游玩等元素,形成特色休闲农业观光园区;三是在一些城市郊区地带,集合采摘、种植、垂钓、烹饪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农园;四是城市居民在周边农田租赁土地交给农民打理,假期闲暇时亲身体验农村劳作生活;五是充分挖掘稻田湿地、油菜花海、森林氧吧、特色古村落等绿色生态价值并结合科技教育、文化教育的创意乡村休闲园区,这种类型成为了乡村旅游的新业态。
 
三、当前安徽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安徽省在我国居中靠东,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发展历史悠久,气候宜人,山水秀丽,安徽省的休闲农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城镇化速度、居民收入水平、消费行为和文化的提高转变都为安徽省的休闲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安徽省内地理环境的适宜性和农业资源的多样性是安徽省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电子商务等新的产业形态和大数据等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安徽省休闲农业的外部推力;地方政府不断推出的惠农政策和不断完善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安徽省休闲农业的良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下面将从经济基础、资源基础和基础设施这三个角度详细分析安徽省休闲农业发展的优良条件。
 
(一)经济基础
 
2018年安徽省全年生产总值经初步核算比2017年增长8.02%,人均GDP为47712元,比2017年增加4311元;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1.2%。城镇化的发展加速了城市郊区化现象,为休闲农业的良好发展提供了基础。从居民就业和收入角度来看,2019年上半年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55元,同比增长9.4%。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国第3位,中部第1位。在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下,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意识也在不断的优化和转型:2018年全省居民在教育文化和娱乐上的消费增长率为2.2%,在生活用品及服务上的消费增长为1.7%,消费结构正在由基本生活向中高质量生活加快转变,居民的消费意识正在向注重休闲、健康的方向加速转型,对休闲农业旅游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城镇居民是休闲农业重要的客源市场。截至2018年末,安徽省城镇人口3458.4万人,占总人口的54.69%,高于国家平均城镇化率。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合肥、芜湖、马鞍山等中大型城市周边已经产生了大量的休闲农业新业态和实体经营机构。另一方面,由于农民自身收入的提高、受教育程度的不断加强,农村居民对于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文化休闲娱乐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一些乡镇也出现了具有传统农村特色的游园、农耕园区等体验式休闲农业产业。综上所述,GDP的持续高速增长、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居民收入持续上升和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变,为安徽省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二)资源基础
 
1.自然资源。安徽省地跨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平原、丘陵、山地等地形类型齐全,地貌类型丰富;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过度地区,季风气候明显;省内河流和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动植物和矿产资源丰富,截至2012年全省高等植物4245种,脊椎动物742种,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58种。地形、纬度等地理因素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农业景观类型,气候和季节决定了休闲农业的土地类型、生产耕作方式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地理资源等是休闲农业的重要现实基础。2.农业资源。农业资源的分布受到气候、经纬度、地形等的影响具有区域性特点。安徽省农业资源可分为农业生产、农业生活、农业科技资源等。安徽省的农业生产资源包括粮食种植、棉花种植、瓜果蔬菜种植以及鸡牛羊猪等这些和农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作物和牲畜;农业生活资源包括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黄梅戏等这些与农名生活、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农业科技资源包括稻渔综合种养等先进的农业种植和生产技术。此外,农业资源还包括农村气象、农村地理环境等。3.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构成休闲农业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因素。气候、地形等因素对于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安徽省气候温暖湿润,有明显的季风性,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名山众多,有包括观光型、科技型、教育型、度假型等各种极具特色的专项旅游资源。截至2017年末,安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湿地公园9家,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2处,5A级景区11家,4A级景区184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0处。2018年安徽省入境旅游人数达607万次,比2017年增长10.5%。2018年安徽省实现旅游总收入7241亿元,增长16.8%。另外,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收入3785.2亿元,增长16.4%,在全省旅游业有示范意义。2018年末全省有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600处。安徽省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休闲农业快速发展最坚实的基础。4.基础设施建设。安徽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交通运输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据安徽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安徽省2017年公路线路长度203285公里,公路客运量总计57365万人,公路旅客周转量为4071095万人公里;其中,2017年安徽省县道和乡道公路里程分别为23636公里和36600公里。2018年以来,安徽省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的交通运输条件。安徽省农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持续上升,已位居全国前列。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安徽省网民数量2721万人,网民规模增速13.6%。据安徽信息通信建设中心数据显示:至2019年8月,全省100%行政村全面通达光纤和覆盖4G网络。农村网络覆盖有了新提升。安徽省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覆盖了合肥、阜阳等九市3529个行政村,覆盖3529个村委会、3512个卫生所(室)、2971所农村学校(教学点)和3015座农家书屋,项目完成后平均用户接入速率超过70Mbps,平均资费下降超过30%。借助光纤宽带网络这条信息化高速路,各种“互联网+”经济在安徽省农村各地蓬勃发展。以合肥市长丰县“长丰草莓”品牌为例,“长丰草莓”的品牌建立起草莓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借助物联网、全球眼和高速宽带,消费者能实时在线观看草莓田间作业,还可以查询每一颗草莓的生产记录,包括施肥和农药残留检测等信息,五成以上的草莓通过互联网销往全国。另一方面,安徽省的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的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卫生情况。据安徽省统计局数据,安徽省2017年村卫生室已达15331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人数已达40869人,乡镇卫生院病床实有床位56560张。合理布局村镇路网,改善供电、卫生室、通讯和广播电视等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村容村貌,加强组织建设等,极大地提高了休闲农业旅游的接待能力。
 
四、当前安徽省休闲农业产业分布情况和发展模式
 
(一)当前安徽省休闲农业产业分布情况
 
随着安徽省将休闲农业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安徽省休闲农业规模逐步扩大逐步进入发展较为成熟的阶段。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1.7万余家,综合经营收入高达787亿元。休闲农业产业类型不断丰富扩大,由传统农业产业园、观光采摘园区等到现在的文化创意园区、科技教育园区、电商农业园这些新型产业形态。随着新的产业形态出现和不断完善,安徽省休闲农业产业结构日益优化,在合肥、芜湖等中大型城市周边已聚集了一些经营科学、独具特色、布局合理的休闲农业产业群。据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统计,至2019年1月,全省共有2800多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为了推动休闲农业的规模化、科学化发展,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和安徽省旅游局开展了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2014年至2018年共评定了100处,对经营规范、管理科学、特色明显、设施健全的休闲农业单位进行了重点推广宣传。安徽省共有下辖市16个,100处示范点在安徽省各市区分布呈现出了不均匀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区域性集聚特征(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宣城、安庆、六安三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占全省总数的31%,宣城市有12处,占总数的12%;中北部地区的淮南市和淮北市的示范点分布少而分散,各占总数的1%。总体上看,安徽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在皖北分布较少,江淮流域分布数量较均衡,皖南地区分布数量最多。
 
(二)当前安徽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的发展依赖于当地的农业资源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休闲农业组织要根据这些因素采取具体的、适合自身组织的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可持续的发展机制。安徽省各地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具有不同的特色涉农产业、或者具备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或旅游资源等,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根据安徽省各市区休闲农业示范点发展的情况,再结合其他省份的案例,可以将发展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开发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休闲观光型、科普教育文化创新型。1.政府主导开发模式。政府主导开发模式适用于区域人口少、规模较小的地区。该模式下,以政府大额资金投入为基础,带领农民集中连片、规划开发本地的基础设施,引导农民根据周边市场的消费需求,结合本地优势开发出各类休闲农业项目,促进其健康成长,持续发展。以安徽省八里河风景区为例,1982年颍上县政府联合中央水产公司、省水产公司、县农牧渔业局三家投资开发八里河景区,开展鱼苗投放和湖面管理,并积极扩展景区规模,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2.龙头企业带动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是以当地规模较大、资金较雄厚、管理较科学的龙头企业为主,带动本地一些其它的生产经营能力较弱的组织开展一体化经营和提供服务。在这个模式下,农民提供产品、土地、农业资源等,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管理培训等帮助,双方通过协同合作,形成极具价值的企业+农户的运作模式。增加,大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以安徽省肥西老母鸡家园为例,作为国内首家鸡文化博览园,该企业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周边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本地农民的自带资源,带动本地经济增长。3.休闲观光模式。休闲观光模式是绝大部分休闲农业组织的运作模式。在该模式下,一个或多个农民合作经营一个农业休闲园区,为消费者提供劳作体验、观光采摘、垂钓休闲、度假住宿等服务,集休闲娱乐为一体。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合肥市集成了观光旅游、度假休闲、餐饮贸易、演艺娱乐等元素为一体,为消费者提供综合性的观光体验服务,既提高了服务质量,又保证了本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4.科普教育-文化创新模式。该模式不同于传统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在该模式下,休闲农业园区的主要功能是科普教育。利用农业观光、产品展览等形式,通过文化创新的方法,融入科普教育的因素,为消费者提供学习的机会,寓教于乐。合肥市的三瓜公社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此外,还有通过体验民俗风情,达到体验风土人情、农耕文化的效果。这个模式蕴含的文化价值让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健康稳定。如安徽省合肥市蓝山湾木艺小镇,该园区包含儿童极木乐学园、生态农业科教基地、木艺文化酒店、生态采摘垂钓园、珍禽养殖园、养生园等主体功能园区。依托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将蓝山湾打造成了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小镇。
 
五、总结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休闲农业发展之初有同质化严重、品牌规模小等问题,但随着自身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完善。当前我国休闲农业综合三方产业,具有区域性、市场性、一体综合性等特点,向着产业化、企业化和专业化趋势发展。安徽省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文化历史悠久,有着优良的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安徽省经济基础稳固、资源基础丰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安徽省休闲农业正在朝着规模化科学化不断发展。休闲农业在安徽省也具有地域分布的特点,皖北地区发展欠缺,江淮流域发展适中,皖南地区发展势头强劲。当前安徽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开发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休闲观光型和科普教育文化创新型等模式。
 
参考文献:
 
[1]林国华,曾玉荣,刘荣章,李建华.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经验探讨[J].台湾农业探索,2007(04):16-21.
 
[2]刘莹莹,原梅生.浅谈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J].商业时代,2006(07):72-74.
 
[3]傅琴琴.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探析[J].市场论坛,2009(01):70-72.
 
[4]郭焕成,吕明伟.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8(04):640-645.
 
[5]张胜利.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
 
作者:缪庆阳 胡庆悦 蒋深 龙小梅 沈明扬 单位:安徽大学

在线客服:

无忧期刊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专业发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