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省心的选择!—— 无忧期刊网
帮助中心
期刊发表
您的位置: 主页 > 论文范文 > 医学论文 > 正文

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和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加强免疫效果比较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日期:2021-03-25 08:42人气:
摘    要:
目的 评价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combined vaccine, live, MMR)的免疫原性,同时比较采用其和腮腺炎减毒活疫苗(mumps vaccine, MV)加强免疫后的抗体水平,为制定新的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7-2018年入伍的176名新兵、上等兵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第一组第一针接种MMR,30 d后再次接种MMR;第二组接种MV。对两组受试者进行随访、采血,实验室检测腮腺炎抗体水平,同时采用ELISA方法与微量血凝抑制试验(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HI)进行对比,统计分析其抗体水平的变化。结果 两组之间抗体阳性率、阳转率、几何平均滴度(GMT)、几何平均滴度增长倍数(GMI)、抗体水平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轮两组受试者都接种MMR,FAS数据集和PPS数据集腮腺炎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7.73%、97.70%,阳转率分别为35.68%、36.21%,GMT分别为14.44、14.66,GMI分别为2.57、2.60。强化接种后两组之间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0.00%、98.81%;阳转率分别为63.64%、54.55%;GMT分别为28.43、28.11;GMI分别为4.23、4.29。两组之间抗体阳性率、阳转率、GMT、GMI、抗体水平分布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R和MV对受试者的加强免疫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强免疫接种MV或MMR均可。
 
关键词:
部队人群 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 腮腺炎减毒活疫苗 加强免疫 微量血凝抑制
 
Comparing the enhanced immune effect between the combined live attenuated mumps vaccine and the live attenuated mumps vaccine
GAO Dong-qi GUO Cheng-wei LI Ya-pin LI Hong YANG Hui-suo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Central Theater Command;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mmunogenicity of 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combined vaccine, live(MMR).To compare the antibody levels after booster immunization with MMR and mumps vaccine(MV),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ormulating new immunization strategies.Methods The 176 recruits and superior soldiers enlisted in the army from 2017 to 2018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o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f which the first group was inoculated with MMR by the first needle and then inoculated with MMR again after 30 d; the second group was inoculated with MV.The subjec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followed up, blood was collected on time, and the antibody level of mumps was measured in the laboratory.Meanwhile, the changes in their antibody level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using the ELISA method compared to the micro-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HI) method.Results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ntibody positivity rate, positivity conversion rate, geometric mean titer(GMT),geometric mean titer growth multiplier(GMI),and antibody level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Both groups of subjects were vaccinated with MMR in the first round.The positivity rates of mumps virus antibody were 97.73%,97.70% in the FAS data set and PPS data set; the positivity conversion rates of mumps virus antibody were 35.68%,36.21%;the GMT were 14.44,14.66;the GMI were 2.57,2.60.After the booster vaccination, the positivity rates of antibody against mumps were 100.00%,98.81%;the positivity conversion rates of antibody against mumps were 63.64%,54.55%;the GMT were 28.43,28.11;the GMI were 4.23,4.29.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ntibody positivity rates, positivity conversion rates, GMT,GMI and antibody level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ooster immunization effects between MMR and MV,booster immunization with either MV or MMR is acceptable.
 
Keyword:
Military; Measles,mumps and rubella combined vaccine,live; Live attenuated mumps vaccine; Enhanced immunization; Micro-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麻疹、腮腺炎和风疹都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许多相似的特点,如都是由病毒引起,经呼吸道传播;在未开展预防接种的情况下呈周期性流行;冬春季是发病的高峰季节,以儿童发病为主[1]等。在疫苗广泛接种后,以上疾病目前多为散发,平均发病年龄后移,但在易感者集中的地区可导致局部暴发,而且成人病例构成增多[2-4]。自2014年军队将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combined vaccine, live, MMR)纳入新兵接种疫苗后,军队传染病疫情监测显示,每年仍有麻疹、风疹和腮腺炎病例发生,其中以腮腺炎病例居多[5-7]。部队官兵居住聚集,以群居生活为主,一旦感染,容易造成暴发和流行,不但影响官兵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影响部队的日常训练和作战能力[8]。在麻疹、风疹得到有效控制而腮腺炎频发的情况下[9],可以针对腮腺炎进行第二剂加强免疫[1],但选择MV还是MMR进行加强免疫,还存在诸多疑问。目前实验室检测抗体多采用血凝抑制试验,应用标准病毒液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水平。林特夫等[10-12]学者的研究表明,微量法血凝抑制试验与常量法血凝抑制试验具有相同的敏感性,此两种方法均可以对大量人群做血清学调查以及评价腮腺炎疫苗(mumps vaccine, MV)的效果,而微量法则更为经济适用。本研究采用微量法血凝抑制试验检测MV和MMR的加强免疫效果,为后续更大规模临床观察研究、接种方案和指导部队相关免疫计划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疫苗
试验用MMR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以下简称上海所)(批号:201804019)。试验用MV由科兴(大连)疫苗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连科兴)生产(批号:201803008)。
 
1.2 计算样本量
参照同类疫苗相关文献结果,估计两剂免疫后HI抗体阳转率为95%以上[13],保守估计按95%计算。N1∶N2=1∶1,取α=0.025(单侧),检验把握度取为1-β=1-0.2=80%,非劣效性界值δ取10%。根据上述参数,采用SPSS 22.0软件计算样本量,得试验组样本数=对照组样本数=74。考虑到试验过程中可能会有一定失访,本研究共选择176名观察对象,试验组样本数和对照组样本数均为88。
 
1.3 受试者筛选
对受试者进行体格检查,包括心肺、皮肤及咽部检查等,并记录身高、体重等指标。根据入选排除标准对志愿者进行筛选。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受试者入选标准:18~25岁成人;获得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接种疫苗前发热者,腋下体温>37.0 ℃;体格检查表明,心肺、皮肤、咽部有任何明显异常;近7天内各种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急性发作;近3年内接种过含有麻疹、风疹、腮腺炎疫苗组分的联合疫苗和单价疫苗;既往患过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病史者;有疫苗或疫苗成分过敏史,对疫苗有严重不良反应,如荨麻疹、呼吸困难、血管神经性水肿或腹痛等;接种试验疫苗前7 d内接受过亚单位或灭活疫苗、28 d内接受过减毒活疫苗;接种试验疫苗前30 d内接受过其他研究药物;接种试验疫苗前3个月内接受过免疫球蛋白等血液制品;过去6个月内接受过免疫抑制剂治疗、细胞毒性药物治疗、吸入皮质类固醇治疗(不包括过敏性鼻炎的皮质 类固醇喷雾治疗、急性非并发皮炎的表面皮质类固醇治疗);癫痫(不包括发热性癫痫)、有惊厥或抽搐史,或有精神病家族史;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经过医生诊断的凝血功能异常(如凝血因子缺乏、凝血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根据研究者判断,受试者有任何其他不适合参加临床试验的因素。
 
1.4 随机分组
选出的176名受试者,每名受试者随机分配一个入组编号并接种试验疫苗,研究编号用于入组后的所有程序识别受试者。一旦入组编号分配至一位受试者,不再重新分配至其他受试者,脱落的受试者不管是否接种疫苗其编号不再进行分配。
 
1.5 疫苗接种
两种疫苗均为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0.5 ml/支,每次人用剂量为0.5 ml。所有受试者接种疫苗后应于接种现场观察即时反应30 min, 记录可能出现的急性过敏反应。接种现场备有盐酸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和血压计、吸氧设备等。接种后0~14 d, 受试者主动报告疫苗接种后的不良事件,如出现变态反应和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应随时向研究者报告,研究者获知后应进行调查核实与随访,直到事件得到解决,最终完成详细的调查和随访记录。
 
1.6 样本采集
所有受试者在入组后第0、30、60天分别采集约3.0 ml血液样本,无菌条件下进行血清分离。从每份血样分离得到的血清分装到两个血清管中,保证第一管血清量>0.5 ml(不足0.5 ml分装仅一管),其余血清分装至另一管。
 
1.7 实验室检测
1.7.1 微量血凝抑制法
受试者于首针剂免疫前免疫后30 d及免疫后60 d采集静脉血样,分离血清,于-20 ℃以下保存,进行抗体水平的检测。采用微量血凝抑制方法检测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及风疹病毒血凝素效价。于微量血凝板的第1~12孔中分别加入25 μl NS,取25 μl腮腺炎病毒血凝素于微量血凝板第1孔内,从第1孔开始进行倍比递增稀释至第11孔,第11孔血凝素经混匀后弃去25 μl。于第1~12孔中每孔加入25 μl 1%鸡红细胞、猴红细胞及鹅红细胞(第12孔为阴性对照),摇匀后置室温45 min判定结果。以鸡红细胞呈现“++”凝集相为判定终点。呈现“++”凝集相的血凝素最高稀释度为其血凝效价,即1个血凝单位。每次血凝素效价测定应在一血凝板上平行测定两次。
 
麻疹和腮腺炎HI抗体滴度<1∶2,风疹HI抗体效价<1∶8为阴性;麻疹和腮腺炎HI抗体滴度≥1∶2,风疹HI抗体效价≥1∶8为阳性。
 
同时采用ELISA方法检测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及风疹病毒血凝素效价,用于与微量血凝抑制方法进行对比。
 
1.7.2 免疫原性评价标准
计算两剂含腮腺炎成分疫苗(MMR+MMR或MMR+MV)免疫后腮腺炎HI抗体阳转率;MMR初免后麻疹、风疹、腮腺炎HI抗体阳转率、阳性率、几何平均滴度(GMT)、几何平均滴度增长倍数(GMI);MV加强免疫后腮腺炎HI抗体阳性率、GMT、GMI;MMR加强免疫后麻疹、风疹、腮腺炎HI抗体阳性率、GMT、GMI。疫前麻疹和腮腺炎HI抗体效价<1∶2、风疹HI抗体效价<1∶8为易感者,麻疹和腮腺炎HI抗体效价≥1∶2,风疹HI抗体效价≥1∶8为非易感者。免疫前阴性、免疫后阳性或免疫前阳性、免疫后抗体增长≥4倍的比例为阳转。
 
1.8 分析数据集的选择
全分析数据集(full analysis set, FAS):根据ITT(意向性分析)原则确定的受试人群,包括所有符合入选/排除标准、经过随机化分组、至少接受一剂疫苗接种,并至少有一次免疫采血检测结果的受试者,共176人。符合方案数据集(per protocol set, PPS):由FAS集内方案依从性好,无试验方案重大的违反、按方案要求在时间窗口期内进行了两剂疫苗接种和血样采集,并获得免疫前后血样检测结果的受试者构成,共174人。在本次临床试验中,PPS集作为主要分析集。同时要对FAS进行分析,若有任何FAS与PPS分析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均需在报告中讨论。
 
1.9 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统计分析,定量指标进行正态性检验,服从正态分布时,组内接种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试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若考虑协变量的影响用协方差分析;必要时采用非参数统计分析方法;两组分类指标的比较用χ2检验,必要时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初次免疫腮腺炎病毒抗体水平
第一剂两组均接种MMR疫苗,第一剂免疫前FAS/PPS的腮腺炎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4.66%和84.48%;免疫后30 d FAS/PPS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7.73%和97.70%,抗体阳转率为35.80%和36.21%,抗体GMI为2.57和2.60。见表1。
 
表1 初次免疫腮腺炎病毒抗体FAS/PPS的免疫效果
 
2.2 加强免疫
2.2.1 加强免疫前腮腺炎病毒抗体
加强免疫前,抗体≥2、加强免疫前抗体GMT、加强免疫前阳性人群免前抗体GMT、加强免疫前抗体水平分布这些指标在两组之间进行对比,无论是FAS数据集还是PPS数据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前期的随机分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前期控制变量保持了组间一致性。见表2。
 
表2 加强免疫前抗体组间比较
 
2.2.2 加强免疫后腮腺炎病毒抗体阳性率及阳转率比较
加强免疫后,MMR和MV加强组腮腺炎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0.00%和98.81%,阳转率分别为63.64%和54.55%。加强免疫后抗体阳性率、加免前阴性人群加免后抗体阳转率、加免前阳性人群加免后抗体阳转率、所有人群加免后抗体阳转率两组之间进行对比,无论是FAS数据集还是PPS数据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加免疫后抗体水平组间比较
 
2.2.3 加强免疫后抗体GMT和GMI
加强免疫后,MMR和MV加强组腮腺炎病毒抗体GMT分别为28.43、28.11,GMI分别为4.23、4.29。加强免疫后抗体GMT、加强免前阴性人群加免后抗体GMT、加免前阳性人群加免后抗体GMT、加免前阳性人群加免后抗体GMT、加强免疫后抗体GMI、加免前阴性人群加免后抗体GMI、加免前阳性人群加免后抗体GMI两组之间进行对比,无论是FAS数据集还是PPS数据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加强免疫后抗体组间比较
 
2.2.4 加强免疫后腮腺炎病毒抗体水平分布
加强免疫后,两组之间免疫后抗体水平分布这一指标在两组之间进行对比,无论是FAS数据集还是PPS数据集,经单向有序CMH-CHI检验,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全程免疫
2.3.1 全程免疫前腮腺炎病毒抗体
初次免疫前,免前抗体GMT、免前阳性人群免前抗体GMT两组之间进行对比,无论是FAS数据集还是PPS数据集,P值均大于0.05,表明两组无差异。免前抗体≥2、免前抗体水平分布两组之间进行对比,无论是FAS数据集还是PPS数据值,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由于实验设计中的系统误差导致,但鉴于1.2.1中分析得到的,加强免疫前抗体≥2、抗体水平分布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在分组加强接种前仍然做到了控制变量,这一结果并不影响后续进程。见表5。
 
表5 免前腮腺炎病毒抗体组间比较
 
2.3.2 全程免疫后抗体阳性率和阳转率
全程免疫后,两组之间全程免疫后抗体阳性率、免前阴性人群全程免疫后抗体阳转率、所有人群全程免疫后抗体阳转率这三个指标,无论是FAS数据集还是PPS数据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免前阳性人群全程免疫后抗体阳转率这一指标,FAS数据集分析显示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PS数据集分析显示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以PPS数据集为主,FAS数据集分析显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解释为FAS数据集未舍弃不符合条件的数据而产生的偏倚。见表6。
 
表6 免疫后腮腺炎病毒抗体水平
 
2.3.3 全程免疫后抗体GMT和GMI
全程免疫后抗体GMT、免前阴性人群全程免疫后抗体GMT、免前阳性人群全程免疫后抗体GMT、全程免疫后抗体GMT增长倍数、免前阴性人群全程免疫后抗体GMT增长倍数、免前阳性人群全程免疫后抗体GMT增长倍数两组之间进行对比,无论是FAS数据集还是PPS数据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7。
 
表7 全程免疫后腮腺炎病毒抗体组间比较
 
2.3.4 全程免疫后抗体水平分布
全程免疫后,免后抗体水平分布这一指标在两组之间进行对比,无论是FAS数据集还是PPS数据集,经单向有序CMH-CHI检验,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部队新兵约70%来自农村,对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易感;部队基层官兵训练强度大,居住集中,大强度训练之后,若室温较低会导致其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诱发呼吸道传染病。因此,针对新兵更需要采取注射疫苗、注意保暖、及时发现和隔离治疗等综合防控措施[14]。
 
流行性腮腺炎是部队传染病突发卫生事件报告的主要病种之一。麻疹和风疹的控制效果在接种MMR后成效显著,流行性腮腺炎虽然取得了成效,但还需进一步加强防控。提高含腮腺炎成分疫苗接种率,增加接种剂次,是提高部队人群腮腺炎抗体水平的有效方法,也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暴发的重要举措[15-16]。
 
本次研究针对新兵进行腮腺炎两剂疫苗强化接种,旨在探索MMR(上海所)与MV(大连科兴)加强免疫效果的差异,对随机分组的受试者在免疫前、初免后、强化免疫后三个时期进行抗体水平的组内和组间比较。免疫原性方面在全程免疫前,两组间免前抗体阳性率、免前抗体水平分布这两个指标存在差异,考虑到受试者筛选标准和随机分组方法不存在明显问题,应将其解释为系统误差。进行第一轮接种后,两组之间抗体阳性率、加强免疫前抗体GMT、加强免疫前阳性人群免前抗体GMT、加强免疫前抗体水平分布这些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仍然做到了控制变量,保持了两组之间的同质性,不影响下一步接种MMR和MV。两组受试者接种第一剂MMR的免疫前FAS/PPS的腮腺炎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4.66%和84.48%,免疫后30 d FAS/PPS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7.73%和97.70%,抗体阳转率为35.80%和36.21%。在强化接种后,加强免疫后抗体阳性率、加免前阴性人群加强免疫后抗体阳转率、加免前阳性人群加强免疫后抗体阳转率、所有人群加免后抗体阳转率、加强免疫后抗体GMT和GMI、加强免疫前阴性人群加免后抗体GMT和GMI、加强免疫前阳性人群加强免疫后抗体GMT和GMI、两组之间免疫后抗体水平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基于此笔者认为MMR(上海所)与MV(大连科兴)加强免疫效果没有差别,意味着加强免疫接种MV或MMR均可。疫苗的免疫效果取决于疫苗的免疫安全性、免疫原性及免疫持久性[17],本次研究观察对象较少和观察时间较短,其免疫性及免疫持久性是否存在差别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国外免疫策略,三联两剂方案获得了广泛的支持。由于MMR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反复得到证实,世界卫生组织大力推荐使用MMR疫苗[18]。芬兰自1982年开始采用两剂MMR免疫方案,至1994年报告芬兰每年经实验室确认的腮腺炎病例已不足30例。1997-1999年芬兰共报告4例输入性腮腺炎病例并证明未发生扩散感染,因此芬兰认为消灭腮腺炎的目标已经达到[13]。瑞典也于1982年开始实行两剂免疫方案。美国推荐12~15月龄接种第一剂MMR,4~6岁接种第二剂,达到非常高的免疫覆盖率。成人病例的发生与儿童时期未感染腮腺炎或早期接种后抗体水平已下降到失去了保护力有关。消除腮腺炎是当前免疫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保持高水平的免疫接种率和免疫成功率是消除腮腺炎的前提和基础[19]。当前15~19岁人群抗体水平偏低,也是腮腺炎高发的一个因素。入伍新兵恰在此年龄人员居多,所以提高该年龄人群强化免疫接种率势在必行[20]。
 
利益冲突 无
 
参考文献
[1] 胡家瑜,施燕,倪宝箐,等.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2剂免疫的效果观察[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4,10(4):221-224.
 
[2]百英,冯群岭,马晓涛,等.2002-2011年驻陕部队新兵补种麻疹疫苗结果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33(1):41-42.
 
[3]赵艳荣,何寒清,陈恩富,等.浙江省麻疹流行特征研究[J].预防医学,2010,22(2):1-3.
 
[4]Nagai M,Xin TY,Yoshida N,et al.Modified adult measles in outbreaks in japan,2007-2008[J].Med Viro,2009,81(6):1094-1099.
 
[5]高东旗,李亚品,李宏,等.某部队麻疹、腮腺炎和风疹发病分析及其疫苗接种效果[J].医学动物防制,2019,35(12):1123-1126.
 
[6]高东旗,马克,刘旺,等.某部队新兵麻疹免疫效果观察[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5,27(8):105-108.
 
[7]高东旗,李宏,齐一名,等.某部队2005-2014年传染病疫情分析[J].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2015,4(4):9-12.
 
[8]高东旗,张玉国,何伟,等.某部队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应急接种效果及安全性评价[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1,23(1):76-78.
 
[9]刘旺,徐谦,高东旗,等.华北某部免疫规划情况调查[J].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2016,5(1):13-15.
 
[10]靳艳玲,罗微,于学辉,等.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的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2(7):90-92.
 
[11]殷震,刘景华.动物病毒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343-345.
 
[12]林特夫.应用血凝抑制试验常量法及微量法测定腮腺炎病毒抗体[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流行病学传染病分册),1975,8(2):176-177.
 
[13]汤健闻.我国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概况及其免疫预防[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5,43(3):51-57.
 
[14]高东旗,李宏,刘旺,等.关于部队做好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思考[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36(5):691-694.
 
[15]胡傲容,肖静,刘国政,等.流行性腮腺炎应急接种后免疫效果及影响因素[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9,30(1):60-62.
 
[16]Klinge J,Lugauer S,Korn K,et al.Comparison of immunogenicityand reactogenicity of a measles,mumps and rubella (MMR) vac-cine in German children vaccinated at 9-11.12-14 or 15-17 months of age[J].Vaccine,2000,18(27):3134-3140.
 
[17]刘国华,方悍华,冯子健,等.冻干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活疫苗免疫安全性及免疫学效果观察[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6):435-437.
 
[18]PAHO.WHO position on use of 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MMR)vaccine[J].EPI Newsletter,2001,23(1):510-512.
 
[19]Liu Y,Liu Z,Deng X,et al.Waning immunity of one-dose measles-mumpsrubella vaccine to mumps in children from kindergarten toearly school age:A prospective study[J].Expert Rev Vaccines,2018,17(12):445-452.
 
[20]Remon AE,William J,Randall S,et al.Immunogenicity and safety of a second dose of a measles-mumps-rubella vaccine administered tohealthy participants 7 years of age or older:A phase III,randomized study[J].Hum Vaccin Immunother,2018,14(11):2624-2631.

在线客服:

无忧期刊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专业发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