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省心的选择!—— 无忧期刊网
帮助中心
期刊发表
您的位置: 主页 > 论文范文 > 文史论文 > 正文

太极拳文化历史回眸与发展研究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日期:2020-08-11 08:27人气:
摘要:进入新时代,太极拳由一种武术种类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健康中国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回眸太极拳的发展历史,有助于更好的发掘太极拳文化的当代价值;太极拳在不同行业的成功应用,为太极拳未来发展提升了更多的方向;现代太极拳家工匠精神的特质,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助力;太极拳健康工程服务体系的建立,将惠及更多追求健康的社会人群。
 
关键词:新时代;太极拳;回眸;发展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大幅提高,对于健身运动和健身知识的专业需求也愈加强烈[1]。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务院在2016年10月份颁布并实施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该纲要的主旨意思是为了提高全国人民的健康意识和建设健康中国而服务。《纲要》全文共分为八篇二十九章,其中第一篇第六章第二节明确指出,大力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重点推广和发展太极拳等容易开展的运动项目。目的在于更好地建立健全全民健身体系,丰富健身运动项目,有力地推动全民参与健身的常态化发展。如今,太极拳作为世界上最完美的一种运动,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武术种类,其传播的更是一种太极拳文化形式[2]。
 
1太极拳的历史回眸
 
1.1太极拳的起源与流派师承关系
 
历史上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到现代,众多武术史研究者查阅温县县志和《陈氏家谱》等历史资料后得出结论:追根溯源,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村就是太极拳的发源地,陈王廷就是太极拳的创造者[3]。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官方认可,早在2006年5月份,国家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中,就有太极拳项目。第二年七月份,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又被中国武术协会正式命名为“太极拳发源地”。太极拳始祖陈王廷,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生于1600年,是陈氏家族第九代人[4]。明武庠生,清文庠生。其祖父陈思贵,任陕西狄道县典史;其父亲陈扶民,曾经担任过征士郎职务,一生喜好武术。陈王廷幼年时期勤奋好学,不但深得家传武学真谛,而且知识广博,可谓文武兼优,年轻时的经历为其晚年创编太极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年轻时,陈王廷以走镖为生,在当时的河南省、山东省一带名声大振,匪徒听其名号都闻风丧胆。因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他久不得志,在年老期间(约1660年左右)回到家乡陈家沟,闭门造拳。他在祖传武术的基础上,博采众家武术之精华,并在拳术套路中成功的融入了阴阳之理和中国古代的导引吐纳的方法,创编了一种独特风格的太极拳。陈王廷所创的太极拳套路共有七套;短器械套路有太极刀、太极剑和锏;长器械套路有棍和枪;对抗项目有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从陈王廷所传拳术体系来看,包括了拳术、短器械、长器械、搏击对抗。完全与现代武术推广发展的武术体系一致。陈王廷的原著作因年代久远,多遭散失。现在保留下的仅有《拳经总歌》和《长短句》词一首。自陈王廷创编太极拳之后,陈家沟习拳之风甚盛,老幼妇孺都在练习。田间地头练习太极拳已是常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陈家沟的练拳情形。现如今,陈家沟依然练拳之风盛行,经久不衰,大小太极拳学校星罗棋布,涉外教学也在蓬勃发展。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太极拳的传承仅仅在陈氏家族内部进行,这也使得太极拳从诞生后的一百多年里,只在陈家沟村里流传。直到传承至陈氏家族第十四代陈长兴、陈有本时,太极拳才向世人揭开神秘面纱。陈氏家族第十四代人陈长兴,生于1771年,是陈氏家族第十四代太极拳习练者中的代表性人物。他练拳极为用功,并且理论水平很高,一生著有三本太极拳理论著作。为后人研习太极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将祖传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逐渐发展成为现在流传最为广泛的陈氏传统太极拳第一路和第二路(又名炮捶)。因其动作架势宽大,现在人们也称其为老架第一路和第二路,或者教大架第一路和第二路。陈长兴首传外姓弟子河北省永年县人杨福魁。至此,太极拳由陈氏家族独得之秘,开始外传。杨福魁也成为将太极拳面向世人传播的第一人。杨福魁(1799-1872),字露禅,河北省永年县人。跟随恩师陈长兴在陈家沟学拳七年之久,极为用功。学成之后,装卷归里,后经亲友推荐,到清宫肃王府去教拳。因为习拳者都是王公贵族子弟,体质娇嫩。为了“因材施教”,杨福魁把陈氏传统太极拳套路里的缠丝劲、技击之法、蹿蹦跳跃、发力的难度动作做了修改。使其动作姿势变得较为简单,动作风格变得柔和。之后,杨露禅的三儿子杨健侯将小架动作修改成为中架子,再经过其孙子杨澄浦的修改,慢慢形成了现在流传较为广泛的杨式传统太极拳。杨式传统太极拳的形成,历经杨家三代人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以适应更多普通习练者的学习。其动作特点是:拳架舒展、动作柔和,演练起来行云流水、绵里藏针。到1957年,国家在做推广太极拳套路时,也是以传统杨式太极拳为主,创编成简化24式、48式、88式等太极拳套路。因此,在太极拳发展的历史中,杨露禅具有里程碑意义。至今,陈家沟还保留着当年杨露禅的练拳管,以纪念这位一代宗师。自此,太极拳开启了外传之路。自杨露禅之后,太极拳经过百年发展、演变出具有代表性的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均与杨露禅有关系。吴式太极拳创始人吴全佑,是在杨露禅为清宫肃王府教拳时,拜杨露禅为师,学习太极拳大架子套路。后又跟随杨露禅二儿子杨班侯(1837-1892)学习杨式小架太极拳。吴全佑将所学传授于儿子吴鉴泉。经过吴鉴泉的进一步修润,形成了以柔化见长的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1812年出生于河北省永年县。初学时跟随杨露禅学习杨式太极拳大架动作。后又跟随陈氏第十五世陈青萍学习陈氏小架太极拳。武禹襄练拳极为用功,潜心研究。武禹襄将武式太极拳传授给他的外甥李亦畬。李亦畬再传给郝为真。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1860年出生于河北省完县。是一代形意拳大师,同时也习练八卦掌。在当时的北京城,很有名望。后又跟随李亦畬之徒郝为真系统学习太极拳。将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内三家拳术)融为一体。陈式太极拳自陈王廷创编至今。经历300多年的发展,演变出具有代表性的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四大流派。各家太极拳虽然在演练风格上和运动特点上略有不同,在套路形式、大小、繁简程度也有差异,但各家太极拳的套路结构和动作名称以及习拳要领来看,都明显的是从陈氏太极拳演变而成的。从太极拳历史发展和师承关系分析,均与世传陈氏太极拳关系密切,一脉相承。
 
1.2太极拳的普及
 
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成为社会文化和人民体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得到了蓬勃发展。毛泽东主席在建国初期就号召全国人民练习太极拳[5]。1957年原国家体委组织整理出版了24式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太极拳、太极剑等套路,为太极拳的广泛普及和提高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宣传片中,张艺谋导演大量的运用太极元素,让太极拳这一国之瑰宝向全世界人民展示它的魅力,也使得中国文化在全球的“能见度”不断提升。
 
1.3太极拳技击论
 
关于太极拳是否具有技击价值,“圈内”和“圈外”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说法,徐晓东与雷雷之间的一场闹剧,让传统武术一度有些尴尬。各界对传统太极拳能否实战的质疑声越发加俱。从太极拳的创编过程、演变历史,以及太极拳与现代搏击术的差异性分析,有助于习练者辩证的重新认识太极拳。纵观中国武术发展史,明清时期是大发展时期,各种流派林立,拳种纷呈。冷兵器时代,技击是各派武术的核心,两两较技是根本,也是历代习武者追求“武无第二”之道,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否则是不可能流传至今。太极拳就诞生于这个时期,所以也无一例外。陈王廷所创陈氏太极拳拳式中,有29势取自戚继光的32式长拳。戚继光32式长拳结合古今十六家拳法“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幻无穷”[6]。弃花法重实用是军事武术的精髓,是“既得艺,必试敌”的入门之径。陈王廷所创太极拳成功地将戚继光“开大阵,对大敌之技”转化成“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的个体性技击。“能打敌制胜则一也”在技击价值观上具有历史传承的一致性。无论从太极拳的拳式来源,还是内容形式,太极拳在创编之初,技击已成为其规定使然。太极拳传至杨露禅时,技击作用仍然很凸显。杨露禅当年在北京肃王府当教头,人称“杨无敌”,打败过许多武术名手,名声大震。为了适应王公贵族子弟的学拳需要,加之技击之术轻易不外传思想的影响,杨露禅与其三子杨健侯,将陈式太极拳术中的技击招术和发力动作删减,改成动作较为舒缓的中架子教授。至此,太极拳的演练开始变慢。到了民国时期,火器逐渐盛行,武术的军事价值地位明显消退。为了方便推广,杨健侯之子杨澄甫将中架改为大架,动作更加舒展,速度更加缓慢,就是现在的杨式太极拳,人们称之为“健身太极拳”。至此,太极拳已经脱离了武术的技击功能。更多地在推广发展它的健身功能和养生功能,成为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太极拳系作为中国武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所有的项目均在其中,也是目前国家官方赛事中的比赛项目,包括拳术比赛、器械比赛和推手比赛。武术可以根据它的功能分为:军事武术、竞技武术、影视武术、搏击武术、健身武术、传统武术等等。军事武术,讲究一招制敌;竞技武术讲究高、难、美、新;影视武术追求视觉效果;搏击武术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斗智较力对抗;健身武术讲究养生功能和锻炼效果;传统武术讲究劲力和招法。各类型武术有着各自的规则和功能,但受到影视作品和武侠小说的影响,人们总习惯将影视作品中的武术技法和现实武术作比较,影视作品中的艺术加工后的武术动作,在现实武术当中,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这属于混淆概念。同时也喜欢将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相提并论。传统武术均产生于冷兵器时代,其军事价值明显。是赤手相搏或是上阵杀敌,所谓独家绝招,多为死招。现代搏击无论哪种形式,首先是保护运动员(有禁止击打部位和拳套保护),这一矛盾是很难找到平衡点。另外,现代从事传统武术练习者,多为业余爱好,而现代搏击运动的从业者已经步入职业化道路。业余与职业是没有可比性的。太极拳属于武术范畴,武术所存在的现状,太极拳也在其中。综述,向太极之类的传统武术要走上现代搏击的擂台,必须寻找到二者在规则上的平衡点,走职业化发展道路。
 
2太极拳现代发展论略
 
2.1太极拳健身价值在不同行业中的成功应用
 
太极拳自陈王廷创编之初,除了有技击作用之外,另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健身价值。因陈王廷当年创编太极拳时,结合了中国传统养生功法中的导引吐纳之术,注定有祛病健身、防病延年之功效[7]。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追求健康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时尚。太极拳内蕴含的健身思想,也逐渐得到了现代科学理论的证实。尤其是近二十年来,运动医学界对于太极拳健身价值的微观研究。国内外众多的实验研究表明:长期坚持太极拳练习对于人体的心脏和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均会产生有益的影响。被众多医院推荐给慢性病病人首选的有氧运动。如今,太极拳发展已步入科技新时代,“科学习拳,量化健身”已成为太极拳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人工智能捕捉、VR技术、肌电技术已全面应用到太极拳研究中。形成与时俱进的科学研究体系,助力太极拳健身价值在医疗领域的应用[8]。太极拳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是近年来的新的研究课题,被称为“巡天太极拳”。最初是由我国首位飞天英雄杨利伟发起,邀请了众多武术界专家门惠丰、阚桂香等,共同创编的一套适合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执行任务时,用于锻炼身体的拳法。巡天太极拳共由18个动作组成,分为太空和地面两部分,太空部分叫做太空巡天太极拳,地面部分叫做地面巡天太极拳。两部分动作设计的上肢动作完全相同,下肢动作区别在于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练习时,需要借助外力将脚固定起来,利用身体重心的变化来完成动作。该拳法于2016年12月正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巡天太极拳契合了太空舱封闭、狭小、失重的环境与拳术动作“拳打卧牛之地”的特点。经过“太空180”试验[9](该试验由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和深圳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主导,由志愿者唐永康、罗杰、吴世云、仝飞舟四人,在深圳市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的大型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平台中,进行了为期180天的太空模拟实验)的实践检验。各项数据表明,巡天太极拳作为航天员执行航天任务时的日常锻炼项目,对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骨骼肌萎缩现象起到了延缓作用;对航天员骨密度下降速率有明显的正态影响;对航天员心血管系统调节紊乱有明显的调节作用;降低了航天员运动感觉功能失调的风险;对航天员不良情绪的控制起到了积极作用。该试验的成功应用,受到了其他国家的关注,这种舒缓的锻炼方式已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作为航天员定期训练的项目。巡天太极拳是依据太空舱内部环境特点创编而成,属于传统武术的现代化改造,为太极拳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2.2现代太极拳家的工匠精神
 
自2016年,工匠精神成为时代热词以来,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得以发展创新[10]。太极拳自创编之初,就充满了与工匠精神有关的元素。历代太极拳家终身“拳不离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揣摩拳理、苦练技艺,这些都是现代工匠精神在武术运动中的经典演绎。当代太极拳大师陈全忠,是陈氏家族第十九世人,六岁开始练拳,如今已94岁高龄,依然活跃在太极拳教学一线。八十多年来,他一直拳不离手,教授弟子时,一个拳势动作不合要求,绝不教授下一势,教学实践中更是恪守前辈教诲,最大限度地完整传承着陈氏传统太极拳原有风格,保留着古老陈氏太极拳的原有风貌。在太极拳界,这样拳不离手的案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这种契而不舍得精神,实际上便是现代工匠精神的实证。太极拳文化如此传承,为国家文化自信的实现助力。
 
2.3太极拳健康工程服务体系的构建
 
到2030年,我国将建立起以“太极拳健康工程”为核心的太极拳公共服务体系。该工程以太极拳为载体,充分挖掘太极拳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中的健身养生价值,利用人工智能捕捉技术、VR技术、肌电技术等科技手段全面研究太极拳。以扩大太极拳练习人口,惠及更多追求健康的社会人群。
 
3结束语
 
回顾太极拳的产生历史,有利于了解太极拳产生的时代背景,知道太极拳诞生之初,就是集众家之长,具有充分的包容性,符合太极思想包罗万象的哲学特点。回顾太极拳的发展历史,有利于了解太极拳的发展脉络,有利于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它的历史使命。太极拳健身价值在不同行业的成功应用,为太极拳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维度。太极拳家的独特匠心,会激励和培养更多青年人传承这门古老的“艺术”。太极拳健康工程服务体系的建立,将更有力的丰富太极拳的健身功能,惠及更多追求健康的社会人群。自然的太极,智慧的太极,艺术的太极将会是未来太极拳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7.
 
[2]刘静.太极拳健身理论论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3]陈正雷.陈氏太极拳术[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9.
 
[4]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12-17.
 
[5]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6]温力.中国哲学的太极观念与太极拳[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5(04):1-4.
 
[7]黄渭铭.论中国传统养生之道[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0(08):8-11.
 
[8]蒋毅,蒋峰,张健.航天事业中的武术:“太空180”试验中的巡天太极拳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9(02):87-91.
 
[9]仝飞舟.飞舟日记-“太空180”试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10]申国卿.近代太极拳家的工匠精神[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02):111-114,121.

在线客服:

无忧期刊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专业发表机构